新闻热线:0931-8486893
广告热线:13919392204
投稿邮箱:gschinanews@163.com
移动广告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践行统战新语> 正文内容
平凉精准施策坚决打赢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15日 14:38    来源:甘肃统一战线网
分享到:

  平凉市是国家六盘山集中贫困片区重点地区,也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地区,全市有少数民族33个17万多人,有民族乡9个。脱贫攻坚以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对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目前,9个民族乡全部脱贫摘帽,共有66个村5161户2.06万人实现稳定脱贫。

  扛牢政治责任,尽锐出战决胜脱贫攻坚。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底线性基础性重大政治任务,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打牢思想根基,扛牢主体责任,坚决推动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严格按照“六个精准”和省市“1+17”“2+19”方案的部署要求,聚焦短板弱项,因村因户施策,确定重点工作任务,举全市之力攻克贫困堡垒。坚持四级书记抓扶贫,建立了责任落实、督查考核等制度办法,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用足用好帮扶资源,着力引导各级帮扶单位到村到户帮扶,形成了“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深化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尽锐出战,做到了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

  整合资源,加快改善基础条件补“短板”。以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为重点,采取整合项目、自筹资金等办法,加大投入力度,全力破解瓶颈制约,加快改善民族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先后投入资金3.6亿元,硬化民族乡村道路154条428公里,建成泾水北调、南部山区等人畜饮水工程25处,9个民族乡120个行政村实现了自来水、动力电和硬化路全覆盖;实施“告别土窑洞”、土坯房全消除、易地扶贫搬迁“三大工程”,建成新农村示范点33个,新建小康屋3785户,异地扶贫搬迁1064户4990人,完成林缘区、土窑洞及危旧房屋改造2500户;注重改善城乡结合部等民族聚居区基础设施条件,筹资32.5亿元,实施了新民北路棚户区改造工程,有效解决了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

  统筹兼顾,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保均衡”。始终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民族乡村脱贫攻坚、加快发展的重要内容,着力夯实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基础,加快民族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方面,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注重民族乡村师资队伍建设,适龄儿童少年无失学辍学现象;新建乡中心幼儿园9所、村幼儿园25所,在104所学校实施了校安工程、校舍改扩建工程。卫生方面,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健全民族乡村卫生服务网络,9个民族乡均建成一级标准卫生院,急救网络完善,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文化方面,实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人才培养、基础建设“三大工程”,民族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宽带网络通村率达到99%。

  因地制宜,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增后劲”。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着力在种养结合、多种经营上下功夫,大力培育多元增收产业,为民族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坚持草畜产业主导。充分利用旱作农业资源,通过政策扶持、龙头带动、农户参与等方式,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在民族乡修建冻配点26个,年冻配繁育2.3万头。扶持新建千头养殖小区23个、百头养殖小区16个,培育十头以上养殖大户847户。全面推广玉米秸杆青贮,新建青贮池896个10.9万立方米,年青贮饲草23万吨。2019年,民族乡年出栏肉牛12.8万头,年末存栏9.96万头,养牛总产值达3.96亿元。走出了一条“玉米种植全膜化—秸杆利用科学化—肉牛养殖规模化”的脱贫致富路子。坚持劳务产业支撑。通过提供场地、就业培训、扶持贷款等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和向外输转,形成了平凉商城综合批发市场等一批就业创业示范点,吸纳少数民族就业3万多人。以白庙、大秦等回族乡少数民族群众为主,在兰州、西安、银川等地开设馒头店达3000多家,形成了“小馒头、大就业”的辐射带动效应,促进了群众增收。坚持多元产业补充。加快峡门回族乡建材集中区建设,引进海螺水泥、新世纪建材等企业21户,带动就业3000多人;指导华亭2个回族乡利用关山林缘区气候资源,大力发展核桃、药材种植,建成药材基地2万亩、核桃基地3.7万亩。

  着眼全局,倾情维护民族团结“促和谐”。全面落实各项民族政策,重视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营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断夯实民族工作基础。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六进”、“三下乡”为载体,以宣传月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深入人心。重视发挥民族代表人士作用。加强教育培养,定期举办培训班和观摩活动,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与民族代表人士联谊制度,通过上门走访、谈心交流等方式,加强思想沟通、政治引导和生活关怀,引导民族代表人士增强政策意识、法律意识和大局意识,积极配合支持党委政府工作。

  创新机制,多措并举协调联动“聚合力”。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动工作有力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各项任务落实。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市上成立了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督促任务落实。2016年、2019年,对平凉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兼职委员单位和委员单位职责进行调整,制定了《委员单位履职尽责考评办法》,不断创新委员工作机制,充分调动民委委员单位支持民族乡村的积极性。建立政策扶持机制。市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民族乡村差别化扶持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100万元、民族乡发展配套资金180万元、民族教育专项资金50万元、散杂居民族地区发展资金50万元,专项支持民族地区快速发展,加上省上扶持资金,每个民族乡发展资金高出其他乡镇近150万元。建立精准施策机制。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识别退出贫困人口,动态完善落实“一户一策”,真正做到了识真贫、扶真贫、真脱贫。紧扣疫情、灾情双重影响,切实加强返贫监测,定期排摸核查,动态监测预警,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及时落实帮扶措施,积极防范和化解返贫致贫风险。始终把脱贫质量摆在首位,落细攻击点位,下足“绣花”功夫,真正做到了全面小康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十三五”以来,市民委委员单位分别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道路硬化、安全饮水、学校建设、医疗卫生、环境整治等各个方面,全面促进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共实施各类项目522个,总投资26.8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甘肃新闻网
【编辑:刘薛梅】
分享到:

>>推荐视频

>>推荐要闻

>>推荐热图

>>海外媒体刊甘肃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