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931-8486893
广告热线:13919392204
投稿邮箱:gschinanews@163.com
移动广告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丝路新语> 正文内容
甘肃各地贯彻落实“三新一高”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扫描(3)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5日 11:26    来源:甘肃日报
分享到:

  据李瑞文介绍,夏河县投资3094.6万元用于娟犏雌牛高效繁育基地建设,在强格道、乃合当、索拉贡玛、索拉哇玛等草场新建牛舍18座,配建户外运动场18处,饲草棚18座;组建符合《甘南牦牛》二级以上的18个经产母牦牛繁育核心群,每群150头共2700头;引进高压消毒机、牛用可视输精枪、牛用排卵检测仪、恒温解冻仪、液氮罐等设备和娟珊牛细管冻精6500枚;2020年7月至9月,累计完成人工授配牦牛1247头,截至今年7月底共产犊865头,繁殖率69.37%。自今年6月开始,已完成人工授配450头。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验、推广,夏河县畜牧品种改良、畜群结构调整工作推向全覆盖,形成产业链,提高了牛改效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长,还解决了技术人员缺乏、人工授精设备短缺、液氮运输、全覆盖散养户自行改良等困难,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品种改良效益等方面均取得成效,实现了减畜不减产、提质量不提数量、既增质又增效的目标。今年,当地已完成“夏河甘加羊”地理标志登记1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夏河县45万亩草原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全国有机农产品(藏羊、牦牛)生产基地。

  【记者手记】

  既要生态美 还要百姓富

  韦德占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夏河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紧紧围绕畜牧产业畜群结构改良,持续落实草畜平衡制度,从向数量要效益到向质量要效益,化解棚圈内过剩的“产能”,实现了减畜不减产、提质量不提数量、既增质又增效的目标。

  从夏河的畜牧业发展实践中可以看到,只有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矢志不渝践行“两山论”,坚定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才能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才能实现生态美和百姓富的有机结合。

  白银

  以水为媒 奏响“黄河大合唱”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 泳

白银市金沟河生态环境治理初显成效。(资料图)
白银市金沟河生态环境治理初显成效。(资料图)

  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年均入境流量293亿立方米,滋养着180万白银人民。白银,也是黄河流域重要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和沿黄特色农业灌区,是兰西城市群主要节点城市和兰白都市圈核心城市。

  近年来,白银市进一步明确在黄河流域的功能定位,主动承担上游责任,多次规划论证提出建设国家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谋划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环境污染防治、高质量发展等六大类490个项目,有力推动了黄河上游白银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树牢生态优先理念

  白银居于全国“三区四带”中黄河重点生态区和全省“四屏一廊”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前沿,兼具黄河上中游特征,生态地位显要。

  生态兴则文明兴。白银始终坚守生态环保的底线,积极实施“三高三综”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压紧压实河湖长责任制,实施生态廊道提升、生态移民自然恢复、传统工矿区生态恢复治理等工程,治理水土流失7327平方公里、修建护岸工程100多公里,四年绿化1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3.6%,黄河白银段水质达到Ⅱ类标准。

  黄河靖远北城段,水清流畅、岸绿景美。近几年,靖远县强力推进河道治理工作,极大改善了境内河道生态面貌。同时,还实施了两岸环境综合整治、景观带建设等改造工程,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经过政府的大力治理,黄河两岸的环境变好了,我们经常来这里锻炼,感觉非常舒心。”靖远县城居民魏晋芳说。

  人水和谐展新图。白银市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开展企业三化改造、土壤改良、水质提升等行动,协同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真正让白银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优化调整产业布局

  推动黄河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白银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重大机遇,确定了谋划建设国家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构建大产业、大支撑、大融合“一区三大”发展格局,聚力发展现代农业、优势工业、第三产业“三个千亿级”产业,着力打造永久安澜的黄河生态带、绚丽多彩的黄河风情带、蓬勃发展的黄河经济带。

  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循环、三产联动,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带动构建以5个万亩生态牧场、10个百亿级产业链为引领的千亿级沿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发展循环化工、新材料等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处理好黄河上游白银段保护利用与碳达峰、碳中和的关系,实现工业经济绿色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

  发展黄河文旅产业,深度挖掘黄河渡口文化,着力打造黄河·云客小镇、黄河之滨“十大名镇”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沿黄乡村旅游……

  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白银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依托黄河资源,积极构建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城市环境,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子,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做好绿色发展答卷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白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疆润丰、河南牧原、北京雄特、四川新希望、陕西海升、甘肃阿西娅等龙头企业先后落户白银,10个百亿级全产业链加速构建。

  小杂粮、枸杞、甘草羊、胡麻油等绿色食品走向大众餐桌,221个“三品一标”产品丰富了“舌尖上的味道”,农业成为白银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亮点。

  时下,靖远县五合镇的枸杞进入采摘收尾阶段。在白塔村村民张鹏茂的枸杞地里,工人们正穿梭田间地头采摘枸杞。“今年枸杞价格比较好,一斤能卖到25元。这里的枸杞大多是自然晾晒,深受消费者喜爱,枸杞种植已成为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张鹏茂说。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蒸蒸日上的枸杞产业在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务工的同时,也成为靖远县一张亮丽的产业名片,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依靠“小红果”走上致富路。

  从“优化生态”到“绿色赋能”,如今在白银,生态收益正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白银将进一步发挥黄河资源优势,全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起好步、开好局,努力开创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记者手记】

  强化上游担当 筑牢生态屏障

  陈 泳

  “十三五”以来,白银市找准自身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中的位置,因时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推进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流域污染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沿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弘扬黄河文化六大任务,强力推进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建设。但也要看到,白银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在长期开发建设中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存在。“十四五”期间,白银市将坚持强化上游担当,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屏障,努力为全流域群众提供清新的空气、洁净的土壤、宜人的气候等诸多生态产品。同时,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重塑工业竞争优势,打造宜居宜业之城,努力开创黄河流域白银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平凉

  生态循环 打造高质量农业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静宁县迎来苹果丰收。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侯崇慧
静宁县迎来苹果丰收。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侯崇慧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平凉大地处处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近年来,平凉市协调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初步走出了一条农畜结合、产加配套、粮饲兼顾、种养循环、集约发展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子。

  废弃树枝变有用之材

  秋日,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将静宁县成片的果树清洗得格外翠绿。在静宁县爱福农业有限公司出菇棚里,香菇又长出了新的一茬,丰收的喜悦挂在公司负责人赵书静的眉梢。

  “静宁苹果树多,老果园改造等废弃的枝条成垛堆码,我们就地取材,把苹果树枝粉碎成粉末后用于培育香菇菌,出四五茬香菇后,废弃的菌棒还能当肥料还田。”赵书静说。

  “公司和河西学院联合成立了真菌应用工程实验室,通过检测发现苹果废枝适合做菌棒的原料,产出的香菇菇形圆整、口感爽滑、营养丰富,产量比其他枝条高出8%至10%。”赵书静介绍。近年来,公司形成了“农作物秸秆(废旧枝条)-食用菌-废料还田”生态循环种植模式,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解决了当地群众就近就业问题,还带动500多户农户发展食用菌种植,户均每年可实现纯收入2万元左右。

  废旧窑洞变“聚宝盆”

  走进崇信县黄寨镇甘庄村窑洞养牛场,一排排窑洞错落有致,一头头健硕的红牛在窑洞前悠然自得。

  “新建一座3至5头规模的牛舍需4万元左右,而改造窑洞仅需1万元,我们对有利用价值的101孔窑洞进行了改造。”黄寨镇党委副书记路文娟说,2020年镇里依托养牛场解决了1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人均月增收2400元,年收入2.8万元,并通过“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和“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带动全镇养牛1.8万头。

  今年以来,黄寨镇为了解决粪便污染,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现代农业,依托永盛肉牛育肥繁育中心,由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亚东带头,建办了“陇东宝”有机肥生产厂。

  “有机肥生产线每年可处理畜禽粪便3.8万吨,年生产有机肥1万吨,带动就业120人,目前已经生产2800多吨,销售收入180余万元。”张亚东说。

  草畜肥循环 “种养加”结合

  “变废为宝”是生态循环中的重要一环,如何打通一二三产业间的整体生态链,打造新型循环农业生态系统?记者在静宁县农发公司威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循环示范园找到了答案。

  “示范园有100亩平凉红牛基础母牛超市、标准化繁育示范基地和264亩苹果标准化种植基地,目前平凉红牛存栏量为1000头,挂果园面积已达到80亩。”静宁县农发公司监事会主席李玉鹏说。

  甘肃雄康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黎彦召介绍说,公司依托产业循环示范园,组建了“牛果菌”的产业循环发展模式,利用养殖产生的粪污和废弃的菌棒生产有机肥,有机肥还田进行苹果种植,苹果枝条粉碎后进行菌棒生产,初步形成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产业模式。

  “近年来,公司带动周边农户进行饲草种植500亩以上,每户年增收1.5万元以上,同时为周边农户进行基础母牛的托管代养,每户每年分红700元,累计分红20余万元。”黎彦召说,示范园养殖种植基地、食用菌及有机肥生产每年可提供用工岗50个以上,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捧上了“金饭碗”。

  在泾川县,也有一个人想通过种养结合实现绿色生产、绿色增收,他就是宝成彩虹家庭农场主薛保成。

  “使用有机肥可以提高苹果产量,防止病虫害,提升果实品质,我这90亩苹果园,去年羊粪就花费6万元。”薛保成说,“今年我又承包了150亩地,其中100亩计划养200头牛,到时再不用花钱买肥料了。”

  “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举措。”在平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路韬看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既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也能够促进农业生产资源高效节用,对于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去年,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96亿元,循环农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

  【记者手记】

  建设现代农业 实现产业振兴

  田丽媛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生态宜居是关键。

  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平凉市把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主抓手,协调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和资源环境节用保育,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我省粮食作物和草畜、苹果、蔬菜等农产品的重要产区,平凉市除地域优势之外,更重要的是全市上下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此谋划实施十大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并推出一系列保障措施。

  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在平凉,记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丰收与喜悦,更触摸到现代循环农业的生机与活力。

[上一页] [1] [2] [3]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杜萍】
分享到:

>>推荐视频

>>推荐要闻

>>推荐热图

>>海外媒体刊甘肃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