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931-8486893
广告热线:13919392204
投稿邮箱:gschinanews@163.com
移动广告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丝路新语> 正文内容
甘南新印象:放羊不需要会说普通话,但致富需要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05日 09: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中新社兰州8月4日电 题:甘肃甘南新印象:放羊不需要会说普通话,但致富需要

  作者 魏建军 李培杰

  “放羊不需要会说普通话,但致富需要。”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牧民贡保加用流利的普通话,说着旅游给当地带来的新变化。“开牧家乐的牧民们能和游客顺畅沟通交流,这是致富路上需要迈出的第一步。”他说。

  连日来,西北师范大学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提升现状调研实践团的队员走进碌曲县,开展系列调研实践活动。该校长期致力于甘肃民族地区普通话推广,已连续五年于暑期组织各种形式的普通话推广活动,此次实践是中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项目“后脱贫时代西北典型地区语言扶贫的路径与模式探究”的专题调研。

  “牧区小城居然有共享单车。”一排排暖黄色的共享电动车整齐排列在路边,在草原深处甚是醒目,公路上南来北往的外地车辆让藏家乐旅游升温。这是参与调研项目的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何玉斌初到甘南的“新印象”。

  近年来,尕秀村依托独特生态环境和丰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全面启动“牧家乐改造提升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牧民年收入实现翻番。外地游客数量增加,时值旅游旺季,村口停满了各省号牌的自驾车辆和旅游大巴。

  何玉斌说,走访发现,该村牧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从事牧家乐生意,为游客提供住宿和用餐服务。相比于调研团走访的其它牧区,这里的牧民普通话说得较为流利。

  “尕秀村牧民世代以放牧为生,与外界接触较少,对于普通话的掌握程度比较低。政府开发尕海湖景区后,国道直接修到村子里,毗邻景区的尕秀村成了外地游客驻足休息之地。”贡保加说,以前游客大多来自甘肃,而现在,北到东北三省,南至港澳地区,多地游客都在这里留下足迹。

  面对不同地区、口音各异的游客,贡保加会放慢语速。待客人走后,他甚至还会专门整理和记录此前从未听到过的词汇。长期接待游客,他的普通话交流能力飞速提升。“以前,广东人、浙江人到这里住,他们说的话我直接听不懂,但是只要我说普通话,他们就能明白我的意思。”他说。

  何玉斌连续两年参加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调研项目,见证了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过程。他说,如今的尕秀村牧民迎来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新生活,这也提示着该团队,普通话推广工作完成后,如何对民众语言能力进行内涵式提升,成为值得关注的议题。

  “语言环境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深刻体现在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上。”该项目成员陶冶说,走进牧民家中,房间干净整洁、现代化家具一应俱全,颠覆了他此前对牧民家住帐篷、居无定所的传统认知。

  “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们更注重卫生了,水是干净的、厕所是干净的,一切都是干净的。”碌曲县西仓镇牧民阿布洛绒丹说。

  当地还引进共享经济助力旅游发展。在尕秀村,共享电动车成为牧民和游客日常代步工具,草原深处的小村子也和大城市一样,过上了“共享生活”。

  陶冶说,年轻牧民接受了普通话培训,与外界交往越来越多,熟练普通话和年轻表达方式促进了他们对新事物接受能力的提高;智能手机,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广泛使用,加上生活环境持续改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更趋现代化,新一代牧民更愿意留下来。

  “我们这里和电视里演的,没有什么不一样嘛。”阿布洛绒丹笑着说道。(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刘薛梅】
分享到:

>>推荐视频

>>推荐要闻

>>推荐热图

>>海外媒体刊甘肃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