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931-8486893
广告热线:13919392204
投稿邮箱:gschinanews@163.com
移动广告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甘肃文化> 正文内容
专家学者甘肃武威研讨明清时期河西走廊社会变迁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12日 10: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11日,“明清时期河西走廊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举办。图为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赵笑洁讲话。 武威市新闻传媒集团供图

  中新网甘肃武威9月11日电 (记者 崔琳)11日,“明清时期河西走廊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在甘肃武威举办,会议设置了多项议题,尝试从多个主题、多个视角,全面审视并总结明清中国边疆治理的历史经验,推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建设,旨在为当前中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历史借鉴。

  “广阔的大西北,是我国的历史高地,文化高地,而甘肃武威尤其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赵笑洁指出,武威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上古时期,勤劳的先民们就已经在此生活繁衍,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沙井文化。西汉时期,河西走廊的开辟,河西四郡的设立,加强了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的长期统一。

图为武威市委书记柳鹏讲话。 武威市新闻传媒集团供图
图为武威市委书记柳鹏讲话。 武威市新闻传媒集团供图

  赵笑洁说,长期以来,武威一直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西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心。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各种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

  赵笑洁解读,从两汉时期的河西四郡,到魏晋时期的五凉故都;从隋唐时期的盛世凉州到西夏辅郡,明清府卫,武威厚重、独特的文化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深层记忆,就像鸠摩罗什寺、天梯山石窟、大云寺、凉州会盟纪念地、武威文庙那样,历尽岁月沧桑,却巍然屹立;又如千古传唱的凉州词,成为触发每个人文化遥思的不断琴弦。于是,“武威”这一闪亮的名字,就是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的浓缩和写照,这里的文化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威市委书记柳鹏致辞说,在明清时期,武威文风兴盛,是凉州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阶段,明代以文庙扩建为标志,儒学达到了新的高度;清代创立了成章书院、北溟书院、雍凉书院等众多书院,“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文教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形成了“书城不夜”的优秀历史传承,对后世文化事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图为“明清时期河西走廊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现场。 武威市新闻传媒集团供图
图为“明清时期河西走廊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现场。 武威市新闻传媒集团供图

  近年来,武威官方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设立了凉州文化研究院等一批文化研究机构,成功举办了凉州文化论坛和凉州文化学术研讨会等一批文化节会,出版了《话说五凉》《中国马文化》等一批文化研究著作,恢复了李铭汉等一批名人故居,实施了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让凉州文化品牌形象得到全面展现。

  “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包容而多彩,因互鉴而提高。”柳鹏表示,举办此次学术研讨会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挖掘凉州文化内涵,提炼其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打造凉州文化品牌的一场学术盛宴,旨在让凉州文化更好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助力发展。

  接下来,与会专家学者将围绕“明清时期河西走廊社会变迁”主题展开研讨,进一步梳理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及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变迁,以此推动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助力武威文化旅游名市建设。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和武威市委、市政府主办。(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刘薛梅】
分享到:

>>推荐视频

>>推荐要闻

>>推荐热图

>>海外媒体刊甘肃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