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931-8486893
广告热线:13919392204
投稿邮箱:gschinanews@163.com
移动广告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践行统战新语> 正文内容
凉州区“六个结合”奋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28日 10:11    来源:凉州统战
分享到:

  近年来,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科学谋划,统筹推进,着力打造具有走廊特质和区域特点的“凉州品牌”。凉州区在巩固提升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与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城市建设管理、民生保障提升、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和文明城市创建深度融合,奋力谱写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凉州新篇章。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深入推进文化旅游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不断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为各族群众创造美好的生活家园,使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一是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新建续建500万元以上项目235项,125个重大项目开工103项,完成投资119.98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3.49亿元、地方政府债券7.1亿元。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04项,到位资金115.08亿元、增长15.07%。

  二是现代农业扩量提质。加快建设“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10+N”特色优势产业,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点169个,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19个,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畜禽养殖规模不断壮大,牛、羊、猪、禽存栏预计分别增长11.12%、10.82%、13.08%、8.31%;引进天津嘉立荷牧业,启动建设优质奶源基地,投栏奶牛5419头,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三是生态工业优化升级。开工建设工业项目56项,开工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光伏发电等项目14项,累计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05户,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31户。

  四是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文旅项目7项,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项目快速推进。高坝镇蜻蜓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为各族群众创造宜居宜游的生活环境。

  五是商贸物流快速发展。加快发展商贸物流,华中农业二期5万吨冷藏库项目建成投运。深入推进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区建设,建成线下体验馆10个,培育年网络销售额超500万元农村电商企业1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新发中欧班列“天马号”8列,新增外贸进出口备案企业14家、累计202家,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7亿元、增长53%,外向型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各族群众富裕富足。

  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把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持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让全区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健全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健全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1596户4786名监测对象消除风险。

  二是持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认定就业帮扶工厂(车间)31家,吸纳就业人员4394人;加强乡村公益性岗位动态管理,安置脱贫人口139人;组织输转脱贫人口4.9万人,落实输转补贴341.16万元;落实中央省市区衔接资金3.13亿元,发放小额信贷8515.13万元,兜牢了防返贫底线。

  三是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编制完成45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新建户厕8809座,创建清洁村庄37个,建成新民居243户,硬化村组道路416公里。

  四是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和“冬日无闲”十大行动,整治庭院卫生8.01万户,清理垃圾2.77万吨、畜禽养殖污粪2.01万吨,依法拆除烂房、烂墙、烂圈、废弃工厂房棚3780处,拆除临违建筑6.1万平米,拆除残垣断壁5.01万米,清理“三堆”3.6万处,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

  与城市建设管理相结合。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全面提升城市服务管理水平,努力营造各民族和谐相处的城市管理氛围和生活环境。

  一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老旧小区126个10895户,建成通车市政道路18条16.06公里,修补破损路面7.2万平方米,安装交通隔离栏5.82公里,改造城区供水、污水、中水等管网110公里,建成小游园5个,新增城区绿地41.56万平方米,群众生活环境更加宜居。

  二是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排查整改城市建设管理乱象问题1.1万个,拆除城区临违建筑5.03万平方米,5G网络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

  三是着力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完成8个街道34个社区137个物业管理住宅小区责任划分,购置各类垃圾分类转运车22辆,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转运,城市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四是创新服务管理方式。推进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帮助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稳定就业、安居乐业,营造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与民生保障相结合。始终坚持把增进各族人民福祉、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事业全面进步,促进各族群众在上学、就医、就业等方面享受同质化服务,使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得到明显提升。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祁连路小学、武威二十五中建成投用,新增学位、园位5200个,扎实推进“双减”工作,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64%。

  二是稳步推进健康凉州建设。凉州医院完成搬迁,武威市重症医学传染病区域改建项目和40家卫生院规范化发热诊室建成投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三是优先保就业稳就业。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0.73万人,新开发安置城镇公益性岗位 258人、累计发放岗位补贴1114.62万元。

  四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城市、农村低保对象3361户7771人、9028户19868人,为291名孤儿发放基本生活补贴资金174.6万元,发放各类残疾人补助资金224.9万元,7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成投运。

  五是深入推进平安凉州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开展,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792件,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与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相结合。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宗教工作法律法规,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协调民族关系,治理民族事务,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一是健全完善管理体系。健全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民族宗教工作网络和镇(街道)、村(社区)两级责任制,主体在区、延伸到镇、落实到村、规范到点的民族宗教事务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二是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全面深入开展非法宗教活动专项整治活动,在宗教界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三学一做”“四进”“党亲国好法大”主题教育等活动,引导宗教界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三是提高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法治化水平。广泛开展《宪法》《民法典》《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列》《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举办党政干部、民族宗教界人士学习培训班,不断提高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法治化水平。

  四是着力维护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完成区伊斯兰教协会换届工作,依法依规进行宗教场所主要教职人员聘任工作,开展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排查化解,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和关切。实施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危旧平房整治和公租房建设项目,为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公租房68套;常态化开展少数民族摸排救助工作,符合条件的农村户籍少数民族困难家庭按程序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系统,实行动态监测,符合民政、妇联、残联救助条件的分别纳入相应救助范围,2021年为少数民族群众落实低保和临时救助资金100多万元。

  五是严格行政审批管理。坚持政务窗口“一站式”办理服务,办理清真食品许可114件,发布“双公示”信息336条,不断规范清真食品市场经营秩序。

  与文明城市创建相结合。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谋划推进,以创城工作促进民族工作,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丰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内涵,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全国文明城市“双创”交融、成效叠加。

  一是思想基础更加牢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区各党委(党组、工委)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298场次、专题研讨590多场次,开展集中宣讲1100多场次,组织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推荐活动,1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推荐26人为全市“中国好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和“最美武威人”候选人,结合“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活动,评选2021年度新时代好少年51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名。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谐稳定。打造民主法治示范镇15个、示范村(社区)22个;创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个、示范单位3个、教育基地1个,命名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4个、示范单位7个、教育基地1个,申报全市第二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2个、示范单位3个、教育基地1个;创建区级文明校园213所、市级文明校园43所、省级文明校园4所,推荐59所学校申报创建市级文明校园,推荐9所学校参加省级文明校园评选,推荐4所学校申报创建全国文明校园。

  三是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新建法治主题公园1处,法治广场11处,137个单位被命名为“无烟单位”“无烟医院”“无烟学校”,评选命名区级文明单位、文明村镇87个。成立红白理事会475个,推选红白理事会成员3249名,修订完善442个村的村规民约、44个社区的居民公约。成立社区家长学校52所,成立校内家长委员会221个,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40所,建成“留守儿童之家”31个。创建省级节水型企业3家,申报省级卫生乡镇(街道)7个、省级卫生村17个、省级卫生社区4个、省级卫生单位3个。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杜萍】
分享到:

>>推荐视频

>>推荐要闻

>>推荐热图

>>海外媒体刊甘肃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