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931-8486893
广告热线:13919392204
投稿邮箱:gschinanews@163.com
移动广告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陇原万象> 正文内容
陇南徽县:黄土地里“刨”出新希望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09日 16:39    来源:中新网甘肃
分享到:

  中新网甘肃新闻5月9日电 和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袁国学,对养活了一家老小的土地始终怀有敬畏之心。

  “我只会种地。”袁国学被晒得黑红的脸上,露着憨憨的微笑,“虽然辛苦,但我们庄稼人习惯了,看着地里渐渐长起来的庄稼就觉得特别踏实。”袁国学是陇南市徽县栗川镇邢庄村人,今年61岁。4年前,他家4口人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日子过得紧巴巴。

  “我们这里的地好,种啥长啥,但一直以来大家都以种小麦、玉米为主,忙忙碌碌一整年也存不下几个钱。”袁国学说。的确,妻子身体不好,儿子上学还要花钱,家里大大小小的开支都是袁国学从地里一锄头一锄头“刨”出来的。

  “想要收成多一点,家里的十几亩地根本不够种。”袁国学说,这几年,随着村里外出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地都撂荒了,看着很是心疼,心里盘算着如何把这些地种起来。在村党支部的协调下,袁国学通过流转和帮种的形式,不断扩大耕种面积,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在各种惠农政策以及产业扶持政策的帮助下,袁国学一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我现在种的地已经超过100亩了。”袁国学的话语中满是自豪。但依然按照传统思路种地,袁国学始终避免不了“丰产不丰收”的尴尬境遇。

  转变开始于2020年。村党支部在与袁国学多方沟通后,鼓励他在种粮的同时种植蔬菜和订单辣椒。

  “刚开始还是有些犹豫,但看着大家都开始种,也就有了尝试的想法。”袁国学笑着说,去年玉米和辣椒就收入了8万多元。

  说着,袁国学掰起手指头说起了今年的种植计划:40亩辣椒、10亩架豆、60亩玉米、10亩小麦、7亩油菜……“我还租了村里的两个大棚,种架豆和辣椒。”

  袁国学口中的蔬菜大棚,是今年邢庄村为了进一步引导激励村民发展产业,探索出的“村建+户用”“党员包户连心共建”发展新模式。

  “我们流转土地15亩,新建蔬菜大棚10座,出租给脱贫户4座、一般户6座。”邢庄村党支部书记王锋说,这样的模式不仅有效减轻了群众建棚负担,更调动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通过党群结对帮扶公开比服务能力、看服务水平,着力增强宗旨意识、提升村民发展产业的能力。

  “村民只管种植,其间的技术服务以及销售都有专人负责。”王锋说,今年邢庄村种植蔬菜520余亩,新建蔬菜大棚10座,新增菜农80户,预计蔬菜产业收入将达到312万元,户均增加收入1万余元。

  微风轻拂下,一排排整齐有序的地膜架豆格外亮眼,破土而出的豆苗生机盎然;蔬菜大棚内,一片翠绿映入眼帘,菜苗生长旺盛……

  “总有使不完的劲儿。”袁国学看着新租的两个大棚和已经破土而出的架豆苗,嘴里喃喃地说着,“好好干,才有好收成,好日子还在后头。”

  袁国学从种粮到既种粮又种菜,从只种十几亩到现在的上百亩……这变化的背后,是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要把日子越过越好的盼头。

  如今,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但袁国学心里还是有个期盼,“如果还有空闲的地,我还想再种一些,然后攒点钱,给老大娶媳妇!”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推动蔬菜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今年以来,栗川镇建立健全“支部引领、政策引导和村干部带头、党员带头、能人带富”的“双引三带”产业发展机制,建成邢庄村520亩蔬菜产业园,辐射带动全镇发展以架豆、辣椒为主的蔬菜产业1700亩,建成了百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点3处。(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杜萍】
分享到:

>>推荐视频

>>推荐要闻

>>推荐热图

>>海外媒体刊甘肃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