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8月14日电 (高嘉瑢)8月13日,在中新观陇·桃林宴坐 兰州(安宁)访谈活动中,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邓明,解读了安宁区如何从明代军事城堡到现代宜居城区的变迁,就安宁区很“安宁”的主题进行探讨交流。
五百多年前,此地筑起安宁堡,寓意安宁无患、不受侵害,为这片土地赋予了名字与使命。而现在,这片土地在时代的浪潮中焕发新生,真正实现了从“屯兵戍边”到“安居乐业”的转变。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主持人:首先想向您请教一下,安宁区的起源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
邓明:兰州安宁区,这是一个由明代古城堡而发展长大的现代城区。安宁这个名字,至今已有500多年了。1505年,大明名臣杨一清巡视边关,梳理长城防线,他下令在兰州城外30里的地方,修建城堡,防备游牧民族的骑兵。他以安宁无患、不受侵害而将新修建的城堡,命名为安宁堡。
安宁区为兰州市近郊区,位于市中心西北黄河北岸,1953年,始建安宁区,区名就源于明代军事城堡安宁堡,取安宁无患、不受侵害之意。安宁堡是明代时期兰州周围的主要军事城堡,修建于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如今,兰州安宁区有一块石碑,上面详细记载了当年修建安宁堡的经过。
许多中原移民来到安宁堡屯兵戍边,战时作战,闲时农作。明代著名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的后裔也曾在安宁堡戍边。在这个过程中,中原文化逐渐流传至安宁。抗战时期,部分西北联大师生转移至兰州,最后就演变为西北师范大学,造就了如今安宁区高校众多的现状。
主持人:安宁区“安宁”在何处?什么样的优势造就了如今的安宁?
邓明:首先安宁区生态环境优美,多果园、菜地。沿黄河片区都有水车灌溉,农业较为发达。安宁区土壤含沙量较高,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养分积累。种种优势条件也造就了如今安宁有名的农产品:全国四大蜜桃之一的“白凤桃”。围绕白凤桃,民间逐渐衍生出桃花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兰州大力发展工业,伴随改革开放,安宁区逐渐城市化,“农民”变居民,“大队”变“社区”。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等福利逐步完善,百姓的日子变得更加“安宁”。最初安宁区连接河对岸的只有一座桥,随着七里河大桥与西沙桥修建完成,安宁区与其他区的联系更加密切,居民出行更加便利。安宁区真正变成了一片“安宁”之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