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把实施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民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三项计划”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举措和基础工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三项计划”见行见效,切实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
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架好共同成长新桥梁
坚持从教育入手、从青少年抓起,积极探索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等方式,促进各族青少年广交朋友、开阔视野,增长本领、凝心铸魂。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手抄报、国旗下讲话等活动,播撒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石榴籽”。常态化组织各族青少年参观学习和交流,广泛开展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的志愿服务交流活动,各族青少年赴重庆、青岛、兰州等地开展“石榴籽”研学实践活动13次,开展跨县区学习交流、书信交流、校际交流、市内研学等活动150余次,8000多名青少年参与,积极组织开展“结对子”“手拉手”等形式多样的联谊交流,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引导他们做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新时代好少年。
全面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开创民族共融新局面
全面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开创民族共融新局面精心打造“红石榴服务窗口”“红石榴工作室”“红石榴书屋”等“安定红石榴”特色品牌,建立“窗口+人员+志愿者服务队”工作模式,为各族群众提供政策宣传、健康关怀、扶贫帮困、就业援助等志愿服务活动70多次,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关爱活动200余次,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推进东关社区、火车站社区、东湖社区等各族群众互嵌式社区建设,不断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帮助解决各族群众就业、就医、就学、社保、房屋租赁等方面的难题80多个。建立健全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工作机制和精准化的岗位供需对接服务机制,推动各族群众有序就业,开展职业技能、政策法规等培训30余场次,支持临夏、会宁、张家川等地各族群众在安定创业就业。
创新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拓宽同源共流新形态
坚持“全面立体、用心用情、精准有效、常抓不懈、润物无声”的总体原则,以文塑旅、以旅促融,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出红色文化、历史研学、农业田园、生态观光、美食消费、休闲度假等10条主题游线路,开发“发扬革命传统”“弘扬廉政文化”“探访古城遗迹”“觅踪远古遗存”“品阅安定·寻找旧时光里的故事”5条研学线路,推动乡村旅游与田园农业、乡村产业、民俗活动等多元融合,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76.92万人次。邀请知名网络红人、探店博主“大眼吃遍天”在青岚田园综合体等地打卡体验,大力宣传安定文化、美食和旅游资源,制作发布vlog视频达200余条,发布宣传信息450余篇,点击量672.76万人次。组织安定文艺、文物、非遗、旅游推介等“走出去”,着力讲好新时代安定民族团结故事,持续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