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武山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工作为抓手,结合实际,夯实思想根基,全方位推进示范创建工作,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有深度、广度、力度,推动武山民族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多元宣传矩阵,厚植思想沃野
一是多层级学习深化认知。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深度嵌入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及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架构,县级层面集中学习达4次,构建高层引领示范;党校定制专题课程培训多元群体,提升专业素养;组织部等部门将其融入“主题党日”学习范畴,确保党员干部常态化学习;定期开展4期知识讲座,拓展基层与行业人员知识视野,形成多层级学习网络,强化思想认知深度。二是新媒体创新传播格局。主流媒体运用首页推介、置顶推广等多元策略,开辟专题专栏,协同“道中华”公众号,构建新媒体传播集群;创新开展“万屏点亮”行动,充分激活酒店、商场、公交等多元电子媒介,播放丰富宣传资料,实现信息全域覆盖;借推普周活动契机,将普通话推广与共同体意识培育紧密融合,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普及度与文化认同感。三是多样化活动凝聚共识。广泛征集“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精心编撰汇编,以故事传承精神;深度实施“石榴籽”工程,开展“百场万人”大宣讲,送政策与文化进基层;精心组织读书沙龙、书画展等高品质文化活动,以文化人,全方位强化各族群众“五个认同”,激发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共筑精神家园,绘就文化交融新卷
一是科学规划引领创建路径。立足巩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既有成果,精准制定年度创建工作计划,明晰任务指标、责任主体与时间节点,确保民族团结与全县重点工作同频共振、协同共进,为创建工作锚定科学方向。二是校园全域培育时代新人。全县各中小学学校按照“十个一”活动要求,系统性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深度推动其融入办学全流程、育人各环节,如红军长征纪念馆等文化场馆巧妙将红色文化、地方文化与共同体意识教育无缝对接,博物馆创编特色手册、优化讲解词,塑造教育示范窗口;多部门联合于广场开展“五个一”活动,弘扬核心价值观,厚植青少年爱国情怀与民族担当。三是民俗文化活动促进交流。组织各类别文艺轻骑兵深入到各乡镇、村、社区及景点开展文化艺术巡演,展示各民族的歌舞、戏曲等,进一步增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与欣赏,拓宽了文化视野,使得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在交往中增进信任、增进团结,在交融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为武山县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示范创建深耕,提升工作综合质效
一是新媒体融合创新宣传范式。全力打造“互联网+民族团结”宣传新模式,深度挖掘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潜力,融媒体中心专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色专栏,滚动播放宣传月活动短片与专题课程,拓宽传播广度,强化引导效度,引领舆论新潮流。二是全方位举措强化创建效能。有序推进乡镇书记政策培训、旅游人员专业培训,为工作注入人才活力;精心修订景区讲解词,优化文旅服务内涵;成功举办宣传代言人评选,组建专业宣传团队;扎实推进创建工作进宗教场所,组织系列学习活动,夯实宗教界思想根基;积极推荐优秀人选(单位),树立标杆典范;借电影《一山之隔》展映契机,传播团结正能量,拓展创建工作多元维度。三是高标准创建打造示范集群。依凭“11368”工作法,严谨做好模范推荐申报,积极开展县级示范评选,精准命名系列示范单位;科学制定并印发年度工作计划与任务清单,精心打造涵盖多级多类示范单位的示范集群,全面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向纵深拓展,塑造民族团结崭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