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3月6日电 (马艳)为减少农田地膜残留污染,提升耕地质量,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凉州区积极探索新路径,鼓励农民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同时建立完善的地膜回收机制,减少农田残留污染,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双赢。
近期,农户将地里捡拾的废旧地膜运到回收点免费兑换新地膜的积极性高涨。在新华镇兑换现场,农户们自觉排队有序兑换加厚高强度地膜。工作人员一边仔细称重,一边为农户讲解加厚高强度地膜的优势以及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前来兑换地膜的凉州区新华镇徐庄村一组村民张梅说:“今天来领地膜,我捡拾了4方地膜,来换了2卷。党的政策真正好,把老百姓的钱也省下了,垃圾也处理了,环境也治理好了。”
地膜覆盖技术在保温、增温、增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传统地膜厚度不足、易破损,难以回收,长期使用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凉州区根据相关政策鼓励农户积极采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并在各镇、村庄设立多个兑换点,全面开展地膜“以旧换新”活动,推动地膜回收利用。
凉州区新华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干部朱丽萍说:“我镇根据全区废旧地膜‘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在交通便利、方便群众交售的地方设立回收点,开展废旧地膜‘以旧换新’工作。我们通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集中兑换的时间,积极宣传动员、组织广大种植户进行集中捡拾、集中交售、集中兑换。目前我镇已回收废旧地膜261方,兑换新膜2.61吨。通过开展废旧地膜‘以旧换新’,有效减少了农田地膜残留,农田‘白色污染’得到了有效遏制,有利于提升耕地质量,促进绿色农业持续发展。”
走进凉州区的一家加厚地膜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有序操作,通过使用先进的回收处理技术和再生技术,将废旧地膜进行有效处理,转化为高品质的加厚地膜,实现“变废为宝”。此次推广的加厚高强度地膜,厚度达到0.015毫米以上,具有更强的抗拉强度和耐候性,使用寿命更长,且更易于回收。与传统地膜相比,加厚地膜不仅能减少地膜残留,还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凉州区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站长刘鸿说:“凉州区农业农村局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实施统一销售价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代售配送、统一居间代售服务费、统一回收利用的‘五统一’模式,助推加厚高强度地膜的推广应用工作,从源头上保障地膜的可回收性,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降低农田地膜残留污染。”
旧膜及时回收,加厚高强度地膜推广,不仅是解决农田污染问题的关键举措,也为农业绿色发展注入新动力。凉州区通过科技赋能,持续加强地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再利用全过程管理,加快构建废旧农膜污染治理长效机制,有效提高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水平。2025年计划在全区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50万亩,其中0.015毫米加厚高强度地膜30万亩,0.012毫米加厚高强度地膜20万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