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县域经济> 正文内容
金昌新先事 | 永昌以水为脉 构建节水型社会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3日 16:17  
来源:爱永昌
分享到:

  【城乡融合看发展】永昌:以水为脉 构建节水型社会新图景

  构建节水型社会是推动县域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重要环节。永昌县地处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短缺始终是制约发展的关键瓶颈,近年来,永昌县始终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为核心理念,从制度创新、技术革新、全民参与等多维度发力,构建起覆盖全领域的节水体系,探索出一条以水定产、以水促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制度先行,构建全链条节水机制。工业领域通过严控高耗水项目准入、推广循环用水技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农业领域推行“以水定地、以水定种”,优化种植结构,提产增效;公共机构则以标杆示范,带动全社会参与节水行动,助力构建节水型社会……永昌县将节水纳入顶层设计,创新推出节水“五项机制”——工业“八聚焦”、农业“十抓”、城镇“提六率”、生态“七严”、公共机构“八全”,形成覆盖生产生活各环节的节水制度网络。

  工业升级,循环激活“第二水源”。近年来,永昌县严控高耗水项目准入,推动工业企业实施节水技改,再生水回用率显著提升,全县工业用水效率大幅提升,节水型工业企业覆盖率持续提高。金昌鑫华焦化公司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强化管理、设备升级、废水回用等有效举措,严格落实节水目标,坚决杜绝水资源浪费,企业每年用水总量呈下降趋势,节水质效持续提升;甘肃丰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除氧器乏汽回收冷凝水、蒸汽冷凝水代替板式换热消耗,将低温冷凝水、反渗透二级浓水和EDI系统浓水回收至循环系统,调节循环水温度、降低漂移量消耗,形成中水回用,有效降低新鲜水用量,水循环利用率达94%以上,在提高水循环利用率方面下功夫,逐步提升用水效率,有力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农业革新,发挥田间节水智慧。近年来,永昌县立足县情水情,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增强水资源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在节本增效的同时,走上一条生态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之路。

  面对农业用水占比高的现状,永昌县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高效节水项目,不断推广高效节水滴灌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大幅度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走进甘肃农垦永昌农场青山分场自动化灌溉示范点,灌溉设备每一个出水阀门都能精准地调整水压,有效减少“跑、冒、滴、漏”的现象,真正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利用;焦家庄镇以“三提升三减少”为抓手,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建设31座小微型蓄水池,提升蓄水保土能力的同时,实现高效节水,让每一滴水都精准灌溉农田。目前,全县农业用水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灌溉计量设施覆盖率稳步提升。

  示范宣传,双向发力带动全民参与。县域内143家公共机构作为节水行动的“先锋队”,通过安装减压阀、节水起泡器等改造,用水总量同比下降7%,形成“机关先行、全民响应”的示范效应。华东超市通过设备改造、节水管理、节水宣传等措施,持续提升水资源利用率,有效减少水资源浪费,每月节水20立方米,年节水量可达240立方米,节水率50%。

  同时,永昌县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契机,利用拉横幅、发放彩页、新媒体推送等形式开展节水宣传活动,坚持“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推动节水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向群众涉水法律法规和节水知识,提高居民节水知晓率,全社会营造节水、爱水、惜水的氛围更趋浓厚。

  从“与旱共舞”到“因水而兴”,永昌县用实践证明,节水不是限制发展的“紧箍咒”,而是绿色转型的“金钥匙”。在这片曾经为水所困的土地上,一曲人水和谐的生态交响曲正激昂奏响。未来,永昌将持续深化节水工作,继续以水为媒,探索更高效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

  记者:冯金龙

【编辑:杜萍】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