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3月20日电 (桑凡萍 赵明)时下,在海拔2200多米的定西市临洮县连儿湾乡,田间地头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农户们正抢抓农时,用“移动式”暖棚破开冻土,开启新一年的党参苗采挖工作,为春耕播种按下“加速键”。
走进大湾村王大爷的“移动式”暖棚内,棚内蒸汽氤氲,王大爷手持耙子,熟练地在解冻的土壤中刨动,随着耙子的起落,一根根粗壮饱满的党参娃娃“破土而出”,空气中也弥漫着淡淡的药香。农户们分工明确,采挖、分拣、捆绑、整理一气呵成,配合默契。
“以前这时候只能干着急,现在搭个棚子,地就‘醒’得早。我们从正月初八就开始采挖了,今天帮老王家挖苗,明天他们就到我家搭棚,不耽误工夫。这种‘你拆我建、循环利用’的协作模式,使每座造价1000多元的暖棚可重复使用3至5年。”大湾村村民赵大哥一边捆苗子一边笑着说道。
面对高寒山区春耕“卡脖子”难题,临洮县创新采用可拆卸暖棚技术,通过“化整为零、轮作接力”的种植模式,在春寒中抢出20多天黄金农时,为中药材产业注入“破冰”动能。
花麻湾村村民白大哥,一边忙碌一边分享着种植秘诀:“今年种党参,明年种黄芪或者其他作物,倒茬轮作,土地能喘口气,庄稼长得更旺。”
这些种植秘诀都是临洮县春耕备耕技术指导服务小组支的招。自开春以来,临洮县成立春耕备耕技术指导服务小组,深入全县18个乡镇开展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等品种的科技培训30余场(次),帮助群众解决春耕备耕实际问题73件。
“我们那儿主要种玉米,往年这时候都闲着,今年趁着现在玉米还没有开始种,我来这儿打零工,一天也能挣100多元。”正在地里熟练分拣根须的大姐笑容满面地说。
在临洮县,春耕生产忙的时候,留守在家的人们选择就近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到票子,生活宽裕了很多。
近年来,临洮县按照“产量产能、增产增收一起抓”的要求,着力在高产、生态、安全、高效上下功夫,结合全县春耕生产特点,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测墒情、查苗情、查病虫害,指导群众抓好水肥管理,加强对重点区域、主要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报。构建立体式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全程机械化进程,采取技术指导到村、田间管理抓早、试验示范融合等措施,扎实推进春季田管、春耕备耕各项工作,春耕生产跑出真正意义上的“加速度”,让群众腰包更鼓、日子更“甜”,为乡村振兴注入磅礴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