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县域经济> 正文内容
金昌新先事 | 马家坪村妇女从“围着锅台转”到“围着机台赚”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4日 16:14  
来源:金昌发布
分享到:

  【金昌城乡融合进行时】从“围着锅台转”到“围着机台赚”——马家坪村“吨包袋娘子军”就业转型记

  清晨8点多,永昌县红山窑镇马家坪村的吨包袋加工车间已传出缝纫机的哒哒声。50岁的村民刘存年正麻利地将布料压进缝纫机针脚下,不到3分钟,一条吨包袋的缝边工序便已完成。

  “现在每月能拿6000多块,不比男人打工差!”刘存年笑着展示手机里的工资短信。在这个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工厂里,像刘存年这样的农村妇女共有20多人,她们手中的针线不仅编织着坚固的吨包袋,更编织着农村妇女们在家门口的“致富梦”。

  之前的马家坪村,集体经济账户常年“挂零”,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留守妇女大多靠种地、打工维持生计。转机始于2022年,村党支部抓住中央“三部委”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的政策东风,争取到200万元专项资金。“与其‘撒芝麻’式发补贴,不如打造可持续的产业造血机制。”马家坪村党总支副书记赵永祥回忆说。经过多方考察,他们瞄准了吨包袋这一物流刚需产品,依托党建联盟企业的技术支撑,将闲置的家庭农场厂房改造成现代化加工车间。

  走进这座500平方米的厂房,20台高速缝纫机列队轰鸣,激光刻板机在布料上精准雕琢纹样,三色印刷机正为吨包袋喷涂企业标识。从裁剪、缝制到质检、打包……成为一个个方正的立方体,最后由村集体购置的轻卡直接运往合作企业。

  “去年投产完成20万条产量,产值突破460万元。”马家坪村党总支副书记赵永祥介绍说,“入股的每个村集体分红7万元。”

  看到工厂妇女们每个月都有稳定收入,63岁的汪文莲也想加入,但是担心自己年龄大、没文化、没技术。但为期两周的免费培训让她迅速掌握缝纫技巧。“到我这个岁数了,种地干不动,打工没人要。但是这个活就很适合我。”汪文莲轻抚着刚缝好的吨包袋高兴地说,“精神好,我就过来赚点零花钱。觉得累了,我就在家休息。”

  更让女工们暖心的是工厂的人性化管理,员工休息室配备饮水机和微波炉,厨房每天中午提供免费工作餐,弹性工作时间允许她们偶尔照顾家里。

  “我家里还养着一群牛,想打工出不去。但是现在在家门口打工,既能挣钱又不耽误照顾家里。”50岁的柴艳荣就居住在工厂附近,每天走几步就能上下班。

  这座“巾帼工厂”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享机制。村集体以厂房、设备入股占51%,村民可通过资金或劳动力入股分红。

  产业兴旺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随着马家坪村的吨包袋加工车间的成功,红山窑镇的毛卜喇村、山头庄村、永胜村纷纷借鉴马家坪村成功经验,争取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先后建成吨包袋加工“共富车间”。目前,全镇吨包袋年生产能力可达20万条以上,年营业额达650万元以上,可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万元以上,实现了老百姓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双赢”局面。

  夕阳西下,女工们结束工作后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们头上五颜六色的头巾与晚霞交相辉映,成为乡村振兴图景中最动人的一抹亮色。

  记者:张诗雅 胡有春

【编辑:杜萍】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