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观陇视频号每周一词(语)陇原通联滚动新闻中新专题·医者说·名师面对面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 正文内容
甘肃成县创新传统农耕技术:“鱼菜共生”模式跳脱土壤束缚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7日 09: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5月中旬,甘肃陇南成县陈院镇一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园中,休闲垂钓、餐饮住宿、果蔬采摘等,吸引游客体验。 高展 摄

  中新网兰州5月16日电 (刘玉桃 高展)5月中旬,走进甘肃省陇南市成县陈院镇梁楼村“鱼菜共生”种养殖基地,6个鱼池中鱼儿不时浮出水面进食,每个鱼池面积16平方米、深度2米。在鱼池旁边,种植草莓、蔬菜等,鱼池的水源源不断给蔬菜供给。

  “在传统水产养殖中,随着鱼的排泄物积累,水体氨氮增加,毒性逐步增大。”成县渔乐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经理赵利浆介绍说,而在鱼菜共生系统中,水产养殖的水被输送到水培种植系统,由微生物细菌将水中的氨氮分解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进而被植物作为营养吸收利用。

图为成县陈院镇梁楼村“鱼菜共生”种养殖基地鱼池。 高展 摄
图为成县陈院镇梁楼村“鱼菜共生”种养殖基地鱼池。 高展 摄

  “鱼菜共生模式跳脱了土壤束缚,直接使用鱼粪转化的养分来实现纯水培耕作,省水、省力,变废为宝,是对传统农耕技术的创新。”赵利浆说,“如果鱼池使用养殖药物会危及蔬菜生长,蔬菜种植时使用农药化肥也会导致鱼直接死亡。所以,鱼菜共生是一个自循环系统,具备天然纯绿色生产属性。”

  2021年,成县渔乐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鱼菜共生循环养殖基地,占地面积2亩,投资350万元。将水产养殖与水培种植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生态设计,达到科学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

  这种“鱼菜共生”模式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是未来可持续、循环型、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

  “鱼菜共生”循环养殖基地位,位于一家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中,由成县渔乐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是集水产养殖、休闲垂钓、餐饮住宿、动漫游乐和真人CS及户外拓展训练为一体的农业示范园。

图为成县陈院镇梁楼村“鱼菜共生”种养殖基地种植的植物。 高展 摄
图为成县陈院镇梁楼村“鱼菜共生”种养殖基地种植的植物。 高展 摄

  赵利浆介绍说,除了满足钓鱼、吃鱼爱好者,该合作社的产业已覆盖周边农户403户1512人,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村集体和梁楼村农民实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梦想。下一步,示范园将打造户外婚礼基地、室外火锅、节目演出、恐龙乐园等游乐项目,吸引游客。

图为成县陈院镇一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带动周边农户致富。 高展 摄
图为成县陈院镇一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带动周边农户致富。 高展 摄

  成县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是绿色生态农业生产的天赐宝地,是陇南市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素有“陇右粮仓”的美誉。近年来,成县因时乘势,扬优成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特色农业逐步壮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成县陈院镇镇长马媛媛介绍说,今年以来,该镇主动打好城乡融合、产业融合“两张牌”,积极吸引各类要素和资源向该乡村聚集,吸引城市人口生产和生活就地消费转化,不断推进全镇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完)

【编辑:刘薛梅】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