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技教育> 正文内容
平凉灵台:“机器换人”挖掘科技红利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4日 12:09  
来源:中新网甘肃
分享到:

  中新网甘肃新闻12月24日电 (孙筱娜 宋睿)“人不够,机器凑!”拿着遥控器,指挥着“小火车”来回搬运蘑菇框,杨立刚露出难得的俏皮,“这个凑,可不是‘凑合’,是提升,是进步,是革新!”听到笑声,他转过脸来,煞有介事地强调。

  放弃乡政府的“安稳日子”,4年前,36岁的杨立刚通过专职化村支书考试,成为灵台县中庆村支部书记。

  “原以为娃娃来是‘搞资历’‘混日子’,没承想还真吃得下苦。”58岁的王选科说。

  但杨立刚有心事:中庆为啥这么穷?

  吃住在村、登门入户,一番摸底他有了数,也犯了难:全村295户1034人,人均耕地面积才2.4亩,七成还是“跑水跑土跑肥”的山坡地;更关键是没有像样的产业,发展后劲乏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真着急。”

  转机来自8月,杨立刚跑断腿的产业支持终于看到了希望,独店镇对各乡产业扶持,中庆拿到了15座回收的大棚和20万资金投入。

  因着前几年种蘑菇的经验,杨立刚试着起了蘑菇,“先试验一个棚,焊接蘑菇框架124组,每个框架下来,能种菌箍棒500个,这些投入下来大概1万元,抛过菌棒的原材料、人工、水电费这些,每个蘑菇盆里的收入下来,大概能有个2万元。”杨立刚掰着手指头细细算来。

  不久后,15个大棚顺利盘活,新的问题又梗在了杨立刚心头:村里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大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村里招工难!

  抓耳挠腮半个月,抖音上一段小视频让他灵光一闪:“这装置可以啊,我们完全能学啊!”

  蘑菇棚外,王选科操控着类似小火车的装置运来了又一组框架,新奇的装置吸引了笔者的目光,杨立刚介绍道,“你们看这一套装备,就从抖音平台上学习到的,我们给‘落地’了。”

  几个月钻研下来,火车轨道铺满了15座大棚,“轨道是我们自己焊接的,火车头是我们买的成品,框子是我们自己量尺寸,找电焊工给我们加工的。”杨立刚有些得意。

  在杨立刚口中,小火车妙用无穷,“这个轨道还有一个变轨,变轨接上以后,可以直接把我们所需要的这些原材料,还有我们种好的产品都可以通过这个变轨,从棚里边直接运进去,也可以从棚里边儿直接运出来。”

  人不够,机器凑,不光人手的问题解决了,投入产出算下来,还很低。杨立刚扳起指头一算:人工总成本每人每月是3000元左右,一年就是近5万元;而设备投资不到4万元,能为我们节省大概4个人的人工费,几个月内就可收回成本。

  “未来人工还能再减减,只留公益岗,这样,村里的收入又能提升一大截。”初尝甜头的杨立刚,像后生仔一样雄心勃勃道,“过去拼成本,以后拼技术。”

  “机器换人让规模生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总是想着怎么尽可能拼成本;以后是想着怎么用更先进、更精密的机器、设备,推动技术升级、产品创新,挖掘技术红利。”杨立刚由衷地说。除了解决村里小工厂招工难,“机器换人”带来的这些看不到的效益是无法估量的。(完)

【编辑:刘薛梅】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