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3月26日电 (朱强 孙筱娜)近日,在平凉市灵台县城关中学的陶艺社团工作室里,学生们正专注地拍打着眼前的陶坯,拍打声此起彼伏。随着他们灵巧的双手不断揉搓、捏塑,原本形态单一的陶土逐渐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有的陶土被塑造成精致美观的杯子,有的则化作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或蹲或立,栩栩如生。
“我特别喜欢陶艺,学校成立了陶艺社团后我第一时间就报了名。何老师是我们的陶艺老师,他在陶艺方面教会了我们很多知识,我们都非常喜欢他,爱上他的陶艺课。”城关中学陶艺社团学生郭杨阳笑着说。
何玉填是天津市八里台第二中学的一名美术教师,同时也是一位资深的陶艺爱好者。2024年,他在灵台城关中学支教期间,发现当地学校在陶艺教育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既没有专业的指导老师,也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为了让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陶艺的魅力,他主动向学校领导汇报情况并申请场地支持,同时自掏腰包购置了烧制陶器的设备。在他的积极推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全新的陶艺社团终于在学校成立。
每周的陶艺课,已成为孩子们翘首以盼的欢乐时光。在课堂上,何老师以极大的耐心为孩子们讲解陶艺的基础知识和制作技巧,从揉泥、拉坯到装饰、烧制,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细致入微。孩子们围坐在拉坯机旁,目光紧紧追随着何老师的双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步骤。
在何老师的努力下,学生们课余时间变得丰富了起来。学生们在陶艺制作中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自信和快乐。
“以前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但是在陶艺课上,我发现我也能做出漂亮的东西,我觉得自己很棒!”城关中学陶艺社团郭子怡兴奋地说道。
今年6月何玉填在灵台支教就要结束了。他舍不得学生,学生也舍不得离开他。他深知要想让陶艺课程在当地持续开展下去,就必须培养出一批当地的陶艺教师来。于是,他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陶艺技能传授给对陶艺感兴趣的老师们。手把手地教他们制作陶艺,从最基础的手法开始,反复示范,直到老师们熟练掌握。遇到问题时,他总是耐心地解答,帮助老师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
在何玉填的坚持与不懈努力下,当地老师们的陶艺技艺得到了显著提升。从最初面对陶土时的手足无措,到如今能够独立指导学生进行陶艺创作,这一切都离不开何老师的辛勤指导与无私奉献。
“何老师就像我们的领路人,没有他的帮助,我们不可能这么快掌握陶艺技术。他不仅教会了我们一门技能,更让我们明白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灵台县城关中学马一鸣老师说。
离开的时间越来越近,何玉填心中满是不舍。在这片土地上,他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与孩子们和老师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他心中也充满了欣慰。他相信,陶艺这颗艺术的种子已经在灵台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未来必将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我相信,在当地老师们的努力下,陶艺课程会越来越好,孩子们也会在艺术的熏陶下茁壮成长。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何玉填满怀期待地说。
何玉填的支教故事,只是众多天津来灵支教老师中的一个缩影。他们一个个用爱心和耐心,点燃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用专业和热情,为当地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支持。他们的付出,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也为当地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截至目前,天津已累计向灵台县投入教育帮扶资金113万元,两地共互派一线教师、教育管理者668人次,灵台县7所学校与津南区学校结为“联谊兄弟校”,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津南区爱心人士和团体主动为灵台教育捐款捐物达5.5万元,惠及师生3000多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