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地市播报> 正文内容
庆阳市民政局推进“乡村著名行动”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2日 11:36  
来源:中新网甘肃
分享到:

  中新网甘肃新闻4月2日电 (胡亚丽)“乡村著名行动”开展以来,庆阳市坚持以地名规范化管理为基础,以地名文化保护为主线,以助力乡村发展为抓手,高标准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做好地名赋能文章,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强化历史传承保护,挖掘“地名+文旅”的深度

  庆阳以“乡村著名行动”为抓手,深入挖掘具有代表性的“山城堡战役旧址”“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旧址”等29个红色地名,通过“三个一”工程(出版一本红色地名故事集、绘制一幅红色地图、开发一条研学路线),让红色地名文化代代相传。

  利用“网”“微”“报”“端”“屏”等新媒体宣传地名故事,创新“地名+志愿服务”模式,开展地名文化进校园、进社区、银龄助名等行动,丰富了地名文化内涵,延展了历史文化脉络,为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围绕庆阳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环州故城”“花溪谷”“黑老锅”等特色地名,打造出南梁、山城堡等红色文化旅游路线,北石窟、周祖陵等历史文化旅游路线,显胜乡毛寺村、上肖乡翟池村等美丽乡村旅游路线,活用、巧用地名故事融入景点线路解说,实现地名与文旅深度融合。

  推动乡村地名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发出的“荔园堡”限定款雪糕、地名明信片等文创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推动了乡村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

图为西峰区显胜乡毛寺村凤凰塬舍全景。

  强化和美乡村建设,拓宽“地名+产业”的广度

  庆阳发挥地名地理标识功能,探索“地名+农产品”“地名+农家乐”“地名+美食”“地名+传统技艺”等模式,培育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农业品牌。

  环县洪德镇、华池县悦乐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以小地名“庄子峁”“前园子”为品牌的农产品、纯粮食酒,亮相兰洽会,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产品供不应求,成为地方标志性产品。

  西峰区、镇原县、合水县以乡村地名为依托,借助网络直播将“什社小米”“庙渠黄花菜”“板桥白黄瓜”等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通过统一包装设计,将地名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让农产品不仅有了独特的标识,更增添了文化内涵。

  “环县羊羔肉”“正宁豆腐”让人百吃不厌,回味无穷,“庆阳香包”“环县皮影”令人惊叹不已,流转千年,“地名+产业”发展模式的形成,进一步宣传推介了庆阳,提升了地方知名度,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图为庆阳市西峰区什社乡李岭村新貌。

  强化为民便民质效,提升“地名+服务”的温度

  为健全地名服务标志,庆阳全面梳理掌握乡村地名现状,共摸排出乡村有地无名道路66条。加大村牌、街路巷牌等标志设置力度,逐步实现“有名就有标”,累计命名地名25个,设置维护地名标志49个,安装楼门楼牌1084块。

  推广乡村“二维码”智慧门牌的使用,群众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门牌,就能获得自己所在地的具体位置、行政管辖信息,享受线上办事、政策咨询等服务,实现一码通管方便出行,既让门牌“会说话”又让服务“零距离”。

  依托国家地名信息库和“乡村著名行动”微信小程序,上传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村邮站、农家乐、采摘园等兴趣点,采集上图2400余条,有效打通基层治理“地名末段”。创新地名标志,打造“看得见的名片、带得走的乡愁”文化传播方式,西峰区开创“产业符号+地名标识”新模式,以苹果加持火炬的村牌造型,点燃了乡村产业的致富路;华池县以“窑洞为形、黄土为底、南梁精神为魂”的村牌设计,让地名标识成为讲述陕甘宁边区革命故事的微型文化展窗。(完)

【编辑:刘薛梅】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