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4月10日电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利于农村经济内生增长,还能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近日,武山县法院通过主动作为、高效调解,仅用一周时间成功化解一起合作社间买卖合同纠纷,被告当场履行全部欠款,原告撤回起诉,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2024年4月,原告武山县某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与被告武山某养殖合作社签订饲料买卖协议,双方约定原告向被告供应饲料,运费由被告承担。后原告共向被告提供三车饲料,共计产生货款16000余元。经原告多次催要,被告付款10000元,剩余6000余元一直未付。原告多次联系被告的经营者却沟通未果,故原告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诉至武山县法院。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发现被告注册地址已搬迁,文书送达陷入困境。为破解“找人难”,办案团队通过村委会走访摸排,辗转3个村落,仍未找到被告合作社及相关负责人,最终采取线上送达模式向被告送达了应诉材料。
被告负责人得知被起诉后,主动联系法院。为了节约企业的时间成本和诉讼成本,承办法官积极组织双方当事人沟通调解,深入了解双方困境,寻找化解矛盾的最佳途径。经过承办法官耐心释法明理,被告主动向原告支付全额剩余货款,原告申请撤诉。
小案件关系大民生,小纠纷影响大环境。从剑拔弩张到主动履行,这起纠纷的化解是基层法院服务乡村振兴、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武山县法院以高效司法传递温度,既维护了公平正义,又修复了合作关系,更弘扬了诚信守约的营商风尚,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