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地市播报> 正文内容
兰州红古高效设施农业: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6日 15:23  
来源:中新网甘肃
分享到:

  中新网甘肃新闻4月16日电(张思成)四月的陇原大地,春风拂过湟水河畔。在兰州市红古区金砂台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日光温室内大樱桃挂满枝头,工人们正忙着将刚采摘的大樱桃分拣装箱。作为兰西城市群“菜篮子”“果盘子”保供核心区,红古区正以设施农业为引擎,在黄土高原上书写着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政策撬动 科技赋能 构建万亩设施农业矩阵

  近年来,红古区锚定“设施农业增效”目标,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000余万元,通过“先建后补”“先改后补”等政策组合拳,撬动社会资金1.5亿元,建成日光温室、钢架大棚、小拱棚等设施农业9085亩,其中日光温室1821亩、钢架大棚4164亩、小拱棚3100亩。红古区已经成为近百里的绿色蔬菜长廊,和以花庄镇为中心,向平安镇、红古镇辐射的近50里的设施农业示范带。形成了“春季大棚菜、夏季长茬菜、秋季复种菜、冬季温室菜”四季生产格局,年蔬菜产量达29万吨,市场供应韧性显著增强。

  构建“集约化育苗+标准化定植”体系,彻底破解本地蔬菜育苗“卡脖子”难题,是红古区近年来的一个工作重点。走进红古区岳山佳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自动播种流水线高速运转,基质装盘、精准播种等工序一气呵成。“通过政策扶持,改进了育苗生产设备,加装了自动浇水喷淋装置,我们的年育苗能力从几百万株提高到了1000万株以上,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本地需求,下一步将继续扩大育苗。”育苗中心负责人达岳山介绍。政策扶持发展,全区现已建成岳山佳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海西三农服务有限公司等4个育苗中心,年育苗能力达到2600万株以上。

  全链贯通 品牌赋能 端稳西北“菜篮子”

  红古区构建“基地+科技+品牌”发展模式,培育金砂台循环农业示范园、北山台“寿光模式”日光温室群等12个标准化基地,认证绿色农产品14个,有机农产品1个,地理标识产品2个,鑫源大樱桃、夏黑葡萄、阳光玫瑰葡萄跻身“甘味”区域品牌。在兰州科能生态农业羊肚菌种植基地内,标准化出菇棚内,成簇的羊肚菌破土而出,一个个伞状羊肚菌整齐排列,智能温控系统确保稳产,工人们正忙碌地采摘,分级入筐,前来采购的客商纷纷不断。企业负责人柴旭鑫介绍说:“今年自己是第一年种植羊肚菌,每个棚的产量在1000斤以上,在同行中已经是中等偏上水平了,虽然行情不如往年,但总体还算可以。”

  数据见证产业能级跃升:红古区年产蔬菜29万吨,外销蔬菜超25万吨,占到了总产量的86.2%。红笋、松花菜、番瓜、娃娃菜等优势品种通过冷链直达沿海各地。王家庄村村民石月莲的“大棚账本”更显实惠:1.6亩钢架大棚种植红笋,一茬就收入2.56万元,加上政府每亩大棚7000元的补助,扣除每亩地2000元种植成本,当年就收回了2.88万元的建棚成本不说,还赚了4800元。“政策帮我们‘轻装上阵’,现在家家户户抢着建棚!”她的笑脸映照着增收图景。

  多元发展 丰富“果盘子” 奏响增收协奏曲

  不止于“菜篮子”,红古正以设施农业为支点,打造“四季有鲜”的大食物观样本。平安镇复兴村的草莓温室里,杨先文边忙着摘草莓边说,“两个温室1.2亩地,今年卖草莓收入8万元,第二茬果正在盛果期,预计还有1000多斤产量,每斤按照15元计算,还能有1.5万到2万元的收入。政府早年贴息贷款给我们建棚,后来棚老化了,需要维修改建,政府又每亩补了5000元,这几年种草莓收入一直好。”

  在金砂台循环农业产业园,早春第一果大樱桃3月下旬开始陆续上市,售价高达每斤139元,前来采摘的客户还是络绎不绝。“已经多次采购鑫源大樱桃,主要原因是鑫源的大樱桃好吃,果个大,肉质脆,甜度高,还特别耐放,一吃起来根本就停不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客户说。鑫源的大樱桃从3月下旬上市,一直能够持续到7月上旬,由于海拔高,温差大,生育期长,纯羊粪堆肥种植,干物质积累多,风味独特,品质明显胜人一筹。鑫源除了大樱桃,还有7月初上市的夏黑葡萄,9月上市的阳光玫瑰葡萄,12月上市的草莓,形成“四季有果”采摘链。“我们的樱桃、夏黑葡萄、阳光玫瑰葡萄均通过‘甘味’品牌认证,电商订单一年比一年多。”园区负责人展示着直播带货画面接着说:“现代营销让我们的高原果品走向了全国。”

  智慧引领 三产融 合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

  站在北山台俯瞰,红古川连片的设施大棚在阳光下银光闪烁。红古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陈凯说,4月初的红古川看上去就像是一条白色的丝带,再过半个月,露地蔬菜长起来,塑料大棚的棚膜一揭,红古川又是另一番景象了,紫红色的笋子、油绿色的娃娃菜、青绿色的松花菜、翠绿的生菜等等,七彩斑斓,煞是好看。同时我区正实施“设施农业+”战略:通过农旅结合,打通“田头到餐桌”最后一公里。正在修建的串台公路,将串珠成链,充分发挥全区47个平台地优势特色,台上台下产业互补,联动发展,规划多条“农事采摘+农耕体验”乡村旅游线路,推动农旅融合,届时农旅产业将成为红古农业新的增长极。

  2025年,红古区将继续扶持新建设施农业1000亩,蔬菜种植面积达11万亩。从“输血”到“造血”,从“单一蔬菜”到“多元供给”,红古区正以设施农业为引擎,驱动农业现代化“加速跑”,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书写产业兴、农民富、生态美的时代答卷。

  如今,湟水之畔的近万亩设施大棚如同金色五线谱,奏响着四季丰收的乐章。红古,这座西北“菜篮子”新高地,正以科技赋能、政策护航,让黄土高原的沃土孕育出更丰硕的希望。(完)

【编辑:刘薛梅】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