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4月17日电 (魏建军 梁晓霞)暮春时节,平凉市庄浪县韩店镇关山中药材种植基地里,药农李宝亮蹲在丹参苗旁仔细查看长势。“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收入1500元左右,现在改种丹参,政府补贴种苗,药企保底收购,去年5亩丹参田卖了4万元。”李宝亮的话,道出了该县依托中药材产业富民的新路径——丹参、黄芪、麝香等特色中药材,正成为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金钥匙”。
特色种养构建产业基石
走进韩店马麝繁殖基地,圈舍内幼麝轻啼声此起彼伏。基地负责人黎霞介绍说:“2024年基地存栏3000头,年产麝香4.6万克,养殖规模在全省排前列。今年我们计划让马麝养殖量达到5000只,年产麝香预计6.5万克左右,产值可达9000万元。”这个曾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山区县,如今通过“中药材种植+特色养殖”双轮驱动,探索出山区产业升级新路子。
今年,庄浪县围绕“两园一场六镇七带”规划,岳堡、杨河等7乡镇丹参种植面积达6000亩,带动散户种植1.4万亩,建成7处千亩示范基地(总面积1.7万亩)、3处1400亩育苗基地和20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万亩,预计年产量6万吨、产值3.25亿元。“光丹参这一项,就能带动1.4万户散户增收。”庄浪县中医中药产业链办公室主任张鹏鹏指着电脑上的规划表说,几组数字清晰勾勒出该县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路子。
全链加工破解“原药困局”
庄浪关山中药材种植加工园三期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饮片自动化生产线正在调试。基地负责人董利顺站在施工现场满怀期待:“项目建成后,能让中药材从育苗、种植、收购、加工、储藏到销售形成全链条发展。”在全县3.5亿元资本的支持下,丹参科技创新园、中药材检测实验室等项目正快速推进,庄浪彻底告别了单一售卖原药、附加值低的过去。
实现延链补链,关键靠龙头企业带动。庄浪县一方面积极引入国药中联等知名企业,共建“定制药园”,形成“点对点”直供模式;另一方面扶持本土企业开发“四季养生茶”“麝香保健制剂”等深加工产品,推动中医药和康养产业融合发展。“今年我县中医康养收入的目标是6000万元,针灸、推拿这些特色医疗服务要覆盖所有乡镇。”庄浪县卫健局副局长李晓岚介绍着末端服务蕴含的潜力。
科技赋能激活产业引擎
在南开大学科学博士服务站,博士生刘明正对着显微镜观察丹参种苗切片。其团队研发的“丹参1号、3号、5号、6号”系列良种,经田间试验验证可提升成活率15%、有效成分含量20%。作为庄浪与南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共建的10余个实验基地之一,该站将实验室前移至田间地头,今年计划培训药农900多人次,从根本上破解传统种植导致病虫害频发、产量波动等技术瓶颈。
品牌建设同步推进。“高原丹参”商标申报进入实质审查阶段,7000万株优质种苗即将移栽;“庄浪大黄”“庄浪黄芪”正申请地理标志保护。借势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皇甫谧中医药文化论坛等平台,与国药中联建立长期合作,构建“科研+生产+市场”全链条对接机制。科技让中药材成了庄浪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致富经”。
政策协同激发要素活力
财政杠杆撬动社会资本。庄浪县整合810万元财政涉农项目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入股分红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的良好发展态势。返乡务工人员苏平平笑着说:“现在村里不少年轻人都回来种药了,合作社还给分红,日子比丹参花还要红火!”
眼下,庄浪通化镇千亩黄芪基地里,采挖机作业声与药农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从3.2万亩到4万亩,从2.6亿元到4.15亿元,这些数字不仅是该县经济数据的增长,更是陇东山区以科技为翼、以产业为基,书写的中药材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