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县域经济> 正文内容
陇南康县:高原牦牛“首秀” 生态土鸡“出圈”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8日 16:16  
来源:中新网甘肃
分享到:

  中新网甘肃新闻4月18日电 (杜宁生 吕文生 张雯)春日的陇南市康县豆坝镇,山花初绽,新芽吐绿。在这万物萌发的季节里,豆坝镇迎来了一项历史性突破——首批360余头高原牦牛正式“安家”,标志着这座传统农业乡镇首次开启牦牛养殖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能。

  “以前养牛怕生病、怕卖不掉,现在合作社兜底,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和哥哥两人合作养了50头牦牛,一头牦牛还能补助1500元。”豆坝镇捷垭村牦牛养殖户王永刘算起账来满脸喜色。

高原牦牛在康县豆坝镇“安家”。豆盼盼 摄

  豆坝镇地势起伏较大,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300米以上,气候冷凉,草场资源丰富,镇政府因地制宜,联合农业专家多次调研论证,引进耐寒性强、经济价值高的牦牛作为特色产业突破口。通过“政府补贴+合作社运营+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采取托管代养、订单养殖、技术帮扶等方式,不仅能盘活闲置草场,还能带动农户增收。

  豆坝镇捷垭村村支部副书记刘治金说:“今年在产业奖补政策的支持下,结合豆坝镇高寒气候的特点,捷垭村发展牦牛产业200余头,带动农户9户,其中三类户3户,每头牦牛奖补1500元,三类户奖补3000元,预计每户可增收3万元以上。”

  与此同时,在豆坝镇的小鸡孵化园内,暖黄色的灯光均匀地洒在一个个育雏箱上,轻柔的暖风持续输送,为小鸡仔们营造着温暖舒适的成长环境,工人正忙着给小鸡仔配料、投食、打疫苗,每一个细致入微的照料环节,都承载着工人们对小鸡茁壮成长的殷切期盼。

  “我在这儿工作两年了,每天的活儿主要是打扫卫生、拌饲料,再给小鸡打疫苗,每个月能拿到5000元工资,算下来可比去外面打工划算太多了。”工人孙庆勇一边手脚麻利地忙碌着,一边介绍道,“目前,孵化园有20000只小鸡,一只卖13元。这些小鸡主要销往周边乡镇,临近的文县、西和、武都等县区,还有四川的九寨沟、德阳、广元等地,市场需求挺大的,销路不愁。”

  笔者了解到,周边养鸡的农户充分利用闲置房舍等资源来养殖黑鹞鸡。这里,野草、虫子都可作为鸡的食物,如此一来,不仅能够节约饲料成本,而且宽敞的场地,增加了鸡的活动空间。这些黑鹞鸡不仅体型秀美、觅食力强、产蛋量高,而且肉质细腻鲜嫩,味道十分鲜美。

  捷垭村养殖能人大户罗德怀说道:“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发展生态散养鸡,目前养鸡达10000只,全年计划预计养殖25000只,带动农户5户,户均增收五万元以上。”

  罗德怀的成功实践正是豆坝镇特色养殖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这种将传统养殖智慧与现代管理模式相结合的发展路径,正在全镇有序铺开。通过建立“能人带农户、大户带小户”的帮扶机制,不仅让致富带头人有了施展舞台,更让普通农户找到了增收门路。

  “豆坝镇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利用‘党建引领+村集体+能人大户+农户’的模式,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引导群众巧妙利用房前屋后空地、闲置附属用房等进行散养与圈养,同时依托周边广袤山林开展林下养殖,让鸡群和牛群在自然环境中自由生长,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生态养殖模式。”康县豆坝镇农业农村局主任何龙新介绍说。(完)

【编辑:杜萍】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