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统战新语> 正文内容
武威以非遗为纽带有形有感有效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2日 10:15  
来源:甘肃统一战线网
分享到:

  武威市以非遗文化为纽带有形有感有效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近年来,武威市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充分发挥非遗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认同中的独特作用,通过展演展示、文化推介、文旅融合、教育传承等多元路径,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助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非遗展演铸魂聚力。以凉州贤孝、天祝藏族民歌、民勤曲子戏等非遗项目为载体,常态化开展“非遗进社区”“非遗过大年”等展演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讲好武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依托“凉州攻鼓子”国家级非遗项目,组织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中原古韵非遗展演等全国性活动,创新推出《凉州攻鼓子》广场舞等现代艺术形式。持续推动非遗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公益演出,厚植各族群众文化认同。

  二是文化推介融合共生。依托“凉州文化论坛”“丝绸之路非遗博览会”等平台,推动武威非遗与新疆木卡姆、宁夏花儿等跨区域非遗项目联动展示,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打造“非遗+直播”线上推介模式,以“云端”展销带动武威剪纸、唐卡绘制等非遗技艺“破圈”传播,展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魅力。积极参与“如意甘肃·多彩非遗”展演,将凉州攻鼓子表演与裕固族、藏族等民族艺术同台呈现,以艺术对话深化情感共鸣,形成“闻凉州鼓声即见中华文化气象”的共同文化认同。

  三是文旅融合赋能增效。将非遗保护传承与文旅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非遗+旅游”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雷台汉文化景区、文庙、天梯山石窟等旅游景点设立非遗展示区,游客可现场观摩凉州刺绣、西夏陶瓷等传统工艺制作过程,并参与互动体验。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在白塔寺、沙漠公园、冰沟河等景区常态化开展凉州攻鼓子非遗展演,年均吸引游客逾50万人次。依托数字技术,推出“云游非遗”线上平台,通过VR虚拟展馆等方式,拓宽非遗传播覆盖面。

  四是教育传承固本培元。推进非遗进校园工程,建立“职业院校专业培养+中小学兴趣培育”双轨机制,开设“非遗传承课堂”,组织中小学生参与凉州社火、藏族织毯等非遗项目实践。在武威职业学院、永昌镇山高小学、四坝中学等院校组建青少年攻鼓子队,累计培养后备传承人近1000名。创新“师承制+校园传承”模式,强化青少年非遗保护意识,选送《凉州鼓娃》等作品参加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展演,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夯实民族团结思想根基。

【编辑:杜萍】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