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威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促进各民族“三交”的重大决策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元民族风情,通过文旅融合创新实践,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旅游已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
一是注重机制建设,夯实旅游促“三交”的基础。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旅游促“三交”的工作主线和政治标准,以“以游促融”的目标导向,制定有关方案,通过完成规定动作和开展特色动作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实施骨干培训、规范讲解词导游词、展陈提升、研学资源挖掘、标准赋能、试点示范、培育市场主体和强化政策支持等八大行动,推动旅游促“三交”走深走实。印发相关指导意见,推动全市A级景区全覆盖实施“文化旅游+民族团结”融合工程,通过打造主题宣传阵地、开发特色体验项目、拓宽交往互动渠道等举措,有效拓展了各民族深度交融的场景。凉州白塔寺景区成功创建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景区”,祁连山冰沟河生态文化旅游景区获评“2025生态文旅发展典范”称号,形成“以点带面、全域推进”的示范引领格局,为旅游促“三交”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实践典范。
二是注重品牌打造,激发旅游促“三交”的活力。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为抓手,策划推出历史文化游、沙漠生态游、科普研学游、温泉康养游、乡村度假游、城市休闲观光游等6类旅游产品和一日游、多日游旅游精品线路23条,通过“场景再现+文化解码”的沉浸式体验模式,让游客在深度体验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情感融合。有机串联天梯山石窟、西夏博物馆、凉州会盟纪念馆等历史文化资源,形成3条精品研学线路,年度接待研学游、主题游团队达500余批次,为推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注入新动力。强化旅游业作为促进民族交融重要载体的功能,累计组织开展社火展演、民族民间文艺大赛、书画作品展、村晚、“乐动凉州”文化惠民演出、万人吟诵凉州词、戏曲进乡村等群众文化活动1600余场次,开展线上线下阅读推广活动450余场次,参与16.4万人次,搭建跨民族互动平台,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共同体理念融入各族群众生活场景,策划推出“劳动赞歌·乐动五凉”系列活动、“古建古风古韵”文庙古筝音乐会、“春日赏花穿越之旅”等主题文旅项目,实现“旅游体验”向“文化认同”转化,使各族干部群众在“可触可感”的文旅体验中深化共同体理念。
三是注重业态培育,搭建旅游促“三交”的平台。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组织凉州攻鼓子、凉州贤孝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定期开展非遗进景区展演活动,培育打造非遗特色旅游产品,以非遗文化为纽带有形有感有效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着力构建嵌入式宣教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各类文博场馆讲解词,组织开展“清明祭英烈”“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等社教活动,以红西路军精神为教材增进各族群众家国情怀。连续多年举办中华民族大赛马·天祝县“二月二”“六月六”民族传统赛马大会,邀请青海、内蒙古、新疆以及省内临夏州、肃南、永登等多支队伍参赛,在竞技交流中培育“同场竞技、同心筑梦”的共同体精神。巩固拓展汉唐天马城、凉州十七巷、明清街等夜间消费集聚区功能,研磨提升《梦幻凉州》《天马行》等历史情景歌舞剧,着力提升文化旅游核心吸引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多元空间”进一步拓展。
四是注重要素完善,增添旅游促“三交”的动能。主动融入“丝绸之路旅游黄金带”建设,深化与甘新蒙青“四省十二城”区域合作,宣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武威故事,立体化传播武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成果。实施“共享发展·味联民心”工程,组织凉州“三套车”、面皮子等特色美食商家赴外开展宣传推介活动,举办“皇台杯”美食大赛等文化活动,切实将特色饮食打造为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味觉纽带”。借力高铁开通和“西北游”热度上升叠加机遇,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交宣传车,并在高铁站西路沿线规划设计各民族共有共享文化符号的公交车站,丰富乘客旅行的文化体验,构建了“流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堂”。培育“文旅共创”产业生态,指导武威旅游开发公司等企业构建共同体意识主题文创产品体系,开发20大类500多种融入民族元素的特色旅游商品,在所有A级景区设置购物专区(店)展卖,促进旅游购物消费,带动各族群众共同参与旅游业,让文旅发展成果转化为增进“五个认同”的生动实践。
五是注重宣传营销,营造旅游促“三交”的声势。创新构建文旅宣传“多维矩阵”,组建文化旅游宣传队伍赴天水、兰州、张掖、南京、成都、上海、深圳等地开展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活动32场次,发放旅游宣传折页地图4700余份,以可视化载体展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图景。实施非遗传播“铸魂工程”,拍摄制作非遗宣传片和记录片25部,推出非遗短视频90余期,展播发布非遗宣传信息460条,指导非遗传承人开通直播间8个,通过凉州贤孝、攻鼓子等非遗展演生动诠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理念,使非遗成为跨地域民族交流的“云上桥梁”。制作“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文化旅游宣传片、旅游手绘地图、高铁站通道文化旅游宣传版面,以光影艺术再现武威多民族交融史。构建“嵌入式”传播网络,年均发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文旅短信20万条,各类新媒体发布视频500多部,开展直播宣传180余场次,推送相关稿件40余条。通过“视”“听”立体传播,使文旅宣传转化为增进文化认同的生动实践,实现“流量”向“共情”的深度转化,有效释放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强劲动能。
六是注重规范服务,提升旅游促“三交”的效能。创新构建文旅人才“培根铸魂”工程体系,实施武威市景区景点文博场馆业务骨干培训计划,对全市A级景区、文博场馆业务骨干开展全覆盖专题轮训,系统植入共同体理念教育、民族政策法规等课程,不断提升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能力和水平。持续加强文化旅游窗口行业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举办“天马故里·文明使者”客运行业从业人员服务品质提升培训班,开展酒店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培训和乡村旅游培训,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进一步提升文旅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打造“服务即交往”的文旅交互场景。开展“文旅共融护航行动”,构建“安心游+深度融”的双重保障体系,围绕重点节假日,组织文旅、商务、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对全市文化旅游、餐饮住宿、旅游交通市场开展联合检查,规范经营秩序,推动旅游服务向交往交流交融转化,让各族游客在共品特色饮食、共赏生态画卷、共溯历史脉络的沉浸式体验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今后,武威市将继续深化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强化部门协作与区域协同,推动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生动讲好新时代武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中书写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壮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