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甘肃要闻> 正文内容
沙漠腹地民勤可“盐”可“甜”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6日 16: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中新网兰州5月26日电 (马爱彬)“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5月下旬,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农技中心技术干部李政路在当地的中度盐碱耕地治理现场,检查土壤肥土融合达标情况。在沙漠腹地民勤,治盐控碱“唤醒”了当地沉睡的土地,助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5月下旬,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南湖镇的中度盐碱耕地治理现场。马爱彬 摄

  5月下旬,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南湖镇的中度盐碱耕地治理现场。马爱彬 摄

  李政路说,针对不同土壤状况,农技中心通过培肥控盐、节水阻盐、灌水压盐、适种抗盐,建“有盐无害”治理体系。同步推进盐碱地特色产业开发,将生态治理与甜瓜、食葵等耐盐经济作物种植深度融合,形成‘改良-生产-增值’的可持续发展链条,实现盐碱地生态修复与农业增效的双重突破,为绿洲农业升级开辟新路径。

  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位于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过渡带的民勤,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荒漠气候区。受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及风沙活动频繁等自然条件影响,部分土地形成地下水盐分富集、矿化度高、土壤板结盐渍化等复合障碍特征。

  这些因素造成了传统农作物生长受抑、产量波动显著等问题,使民勤成为西北干旱区盐碱地治理中“水-土-生态”协同修复的典型难题区域,破解多重障碍因子也成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关键难题。

民勤县改良后的盐碱地上,马铃薯长势旺盛。马爱彬 摄

  民勤县改良后的盐碱地上,马铃薯长势旺盛。马爱彬 摄

  近年来,民勤县立足内陆干旱区特点,以“节水控盐”为核心,通过构建“科技研发+工程改良+生态修复”的立体治理体系,综合利用工程、农艺、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技术手段,创新实施微生物修复、节水控盐、有机质提升等综合治理技术,同步推进耐盐作物选育与特色种养模式开发,实现盐碱地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为西北干旱区盐碱化治理提供可复制经验。

  同时,打造“盐碱地改良+循环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碱蓬种植与耐盐畜牧结合、盐生药材与饲草轮作等特色产业,形成“土壤改良—耐盐种植—生态养殖—产品加工”的闭合循环链条,推动盐碱化区域向生态涵养区、特色农牧业区转型。并充分利用修复区碱蓬花海、耐盐植物景观培育生态研学与特色旅游项目,形成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互促共进、全链条体系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民勤县还坚持将盐碱地治理成效同步向畜牧产业领域延伸拓展。

民勤县农业技术人员在查看改良盐碱地的滴管设施。马爱彬 摄

  民勤县农业技术人员在查看改良盐碱地的滴管设施。马爱彬 摄

  在该县东湖镇西辰村养殖小区,养殖户陈新泰边搅拌饲料边介绍说,民勤湖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借助“生物降盐”治理手段,推广耐盐茴香种植,让它成了改良盐碱地的“治碱先锋”。茴香根系能中和盐分、提升土壤有机质,极大改善了土壤结构。收割后的秸秆青贮处理后,成为优质“黄金饲料”,羊吃了育肥快,产出的羊肉带着独特的茴香清香,深受市场青睐。

  “我们既通过植被重建遏制土壤盐渍化扩散,又以产业链增值反哺生态治理投入,形成‘以生态定产业、以产业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闭环。”民勤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段振佼表示,民勤县以系统化治理思维统筹水、地关系,创新构建盐碱化耕地阶梯治理体系。

  通过集成“分级施策、靶向治理”技术模式,轻度盐碱耕地培肥控盐实现有盐无害,中度盐碱耕地节水阻盐实现阻盐避害,中重度盐碱耕地灌水降盐实现洗盐抑害,重度盐碱耕地适种抗盐实现降盐减害。

  段振佼介绍说,下一步民勤县将持续攻克盐碱地治理“卡脖子”难题,并推动盐碱地资源向绿色产业转化,打造“生态-生产-增收”链条,同时强化人才支撑,培育盐碱地治理专业队伍,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联盟,让盐碱地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沃土。(完)

【编辑:刘薛梅】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