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6月3日电 (马述勋 刘栋)6月初,走进武威市凉州区大柳镇的温室大棚里,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小西瓜长势喜人、生机勃发。近年来,大柳镇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坚持“一镇一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西瓜产业,全力打造“西瓜小镇”,用十年磨一剑的坚守,将传统作物“小西瓜”打造成年产8.6万吨、产值超5.8亿元的“大产业”,“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喜人景象,正如同缓缓展开的精美画卷,徐徐呈现在人们眼前。
规模筑基,产业园区织就甜蜜版图
依托西瓜特色产业,大柳镇通过“政府投资+涉农资金整合+村集体积累+社会资本投入”的方式投入资金3491万元,分期建成308座钢架大棚,打造了横跨大柳、西社、王城、湖沿4个行政村,占地551亩的集体经济产业园,全镇累计建成日光温室3384座6861亩,80%以上种植西瓜,90%以上为订单农业模式,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52万元,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70万元。
口感为王,优势品种带来满口清甜
大柳镇立足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优势条件,筛选适宜本地气候、口感清甜的L600、西瓜王子、黄肉京欣等高品质西瓜品种,不断探索最佳的昼夜温差、灌溉方式、施肥时机等,加强选种、育苗、种植、采摘等全过程管理,使得西瓜皮厚不超1厘米,糖度稳定在14%左右,小巧便食、皮薄籽少、清甜脆爽成为大柳西瓜的标签。
科技赋能,温室大棚锁定四季春光
大柳镇借助科技力量,不断更新大棚种植技术,从人工操作的夯土大棚到配套智能温控、水肥一体等智能设备的钢架拱形日光温室和双面日光温室,再到能够实现“一年四茬”种植的新型装配式日光温室,智能化种植技术的普及,让瓜农足不出户便能掌控棚内温湿度,西瓜生长周期从120天缩短至90天,实现“错峰上市、四季不断”,亩均产量达到8000斤以上,实现棚均收入6万元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