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旅游> 正文内容
甘肃规划河西走廊遗产保护 构建“一带六市多点”布局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1日 17:28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分享到:

  日前,甘肃多部门共同制定《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分阶段提出2025年、2030年底、2035年底的主要目标。

  2025年,以石窟寺、长城、古城址、古建筑、张掖彩丘等代表性文化和自然遗产为重点,启动遗产保护和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布局、国际交流合作等项目,加快构建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一带贯通、六市联动、多点支撑”的总体布局,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初见成效。

  到2030年底,全面建成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民族民俗非遗保护传承展示、国际旅游带、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五大样板”,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制度体系、标准规范和实践经验。

  到2035年底,把河西走廊建成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先行地、极具影响力的中华文化传播地、极富活力的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地、极受欢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力争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成功申报世界遗产。

  2025年,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将推动落实120项具体任务,预计投资6.1亿元。

  何为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地处亚洲腹地与中原内地的交通要道,东起乌鞘岭,西抵星星峡,长约1000公里,涵盖甘肃省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及白银景泰等6市21县,因位于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

  作为丝绸之路上地理单元最丰富、历史遗存最富集、自然景观最鲜明的地区之一,分布有世界文化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处,汉明长城2165公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博物馆79家;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99项;世界地质公园2处,国家公园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级自然公园23处。河西走廊文化和自然遗产交相辉映、协同共生、深度融合,构成了中国最典型的遗产线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记者 柴世文 张文杰)

【编辑:刘薛梅】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