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6月12日电 农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甘州区紧扣政策资源、市场要素和社会力量联动,创新推行项目助建、村企共建、村村联建、单位帮建的“四建”模式,构建起“多方协同、要素聚合、共富共享”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格局,2025年全区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46.51万元,90.57%的村收入突破20万元,走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强村富民的特色路径。
甘州区以系统集成改革打通项目管理、资源整合、利益分配全链条,建立“顶层设计+政策供给+要素配置”三位一体推进机制。
项目助建以“大学习、大调研、大研讨”机制为抓手,每年初围绕民生、产业、基建等领域动态更新“项目库”,实行“领导帮包+定期调度+考核评价”机制,县级领导全程包抓重点项目,2023年至2025年累计实施特色产业培育、红色村庄建设等项目128个,为村集体注入“源头活水”。
村企共建通过建立座谈交流机制共商产业布局与利益联结,每年举办项目路演会为企业、村集体、金融机构“牵线搭桥”,57家企业与83个村落地65个合作项目,带动村集体增收1563万元、1.5万农民就近就业,形成“事务共商、政策共享、难题共解”的紧密合作链。
村村联建推动产业相近、地域相邻的村连片发展,成立22个中心村(片区)党委,通过“联组织带提升、联技能带致富、联产业带发展”模式,强弱村结对发展设施农业、文旅民宿等产业,形成34个规模化产业集群,实现“1+1>2”的聚合效应。
单位帮建建立城乡党组织结对“三张清单”(需求、资源、项目),6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与244个村结成帮扶对子,每年为每村至少提供1项帮扶措施、助力增收超2万元,累计解决路面修复、健身器材安装等民生实事106件。
甘州区聚焦政策、组织、市场要素,推动资源从“物理整合”向“有机融合”升级。
政策领航出台《村级集体经济三年增收行动方案》,制定“一村一策”发展路径,健全区乡村三级项目长效机制。培育7个产业链党组织,链接34个村、12家龙头企业和43个合作社,建成50余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实现“支部建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
组织聚力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全区169个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320余个农村经济组织蓬勃发展。组建中心村党委、产业链党委等功能型党组织,通过“组织共建、产业共育”模式,带动片区村集体抱团发展。
市场驱动探索“村企合作+市场化运营”模式,引入企业资本、技术、渠道资源,50个试点村开展公司化改革,村均增收25.06万元。深化“民企兴村”行动,通过“需求清单”精准对接企业资源,形成村集体、企业、农民“三方共赢”格局。
甘州区将集体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构建“产业强、集体富、农民乐”新格局。
产业提质立足现代寒旱农业、乡村旅游等主导产业,谋划266个村级项目,形成“一乡一业”产业集群。全区10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村均收入达46.51万元,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同频共振。
集体增效推行“强村帮弱村”结对机制,中心村党委辐射带动127个村发展仓储物流、蔬菜加工等项目。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190多个村实现市场化运营,50个试点村收入突破74万元,示范效应显著。
农民增收建立“50%分红+30%公积+20%公益”收益分配机制,村集体公司将经营利润反哺村民和公益事业。通过村企合作、就近就业等渠道,累计带动超2万名农民增收,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从项目牵引到村企携手,从强村带弱到多方联动,甘州区“四建”模式以改革破题、用要素赋能、靠共享聚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甘州样本”。未来,甘州区将继续深化机制创新,推动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农民,在西部大地绘就共同富裕的壮美画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