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6月16日电 (王娟 李馥娜)自2022年“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以来,白银市会宁县有效依托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全方位整合运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医疗帮扶人才资源,坚持“服务+管理”双重机制保障,聚焦“需求+帮扶”双向精准对接,围绕“输血+造血”双轨人才驱动,有力推动了全县医疗服务保障水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本地人才,打造一支“不走的医疗队”才是乡村振兴医疗帮扶的根本。为加速本土人才的培养,帮扶团队在“组团式”帮扶的基础上实施了“组团式”进修,通过“派出去,请进来”双向培养机制,选派医护人员到兰大一院进修,同时邀请兰大一院专家到院进行帮带指导,经过两年多的培养,当地医疗人才的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兰大一院“组团式”帮扶专家、主治医师胡文滕说道:“我是从2024年7月25日来到会宁县,参加组团式帮扶任务,进入会宁县人民医院以后,就很快的投入到了专业的工作当中,在人才培养上,以师带徒的方式,带领会宁县人民医院胸外科的王顺成,王季元两位医师,进行亚专业的培训,同时经常带领他们到兰州去参与胸外科专业的会议。借助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因为它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以及甘肃省胸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一个平台,我们也开展了非常多的动物模拟的手术演练,以及参与技能大赛,也是让这两位年轻的医生,尽快成长为会宁县人民医院的中流砥柱。”
会宁县人民医院神经胸外科、住院医师王季元说:“自从胡主任去年7月份到我们科室,一直带我跟王顺成两个人做胸外手术,在胡主任带领下,通过给我们讲课、查房、还有疾病的诊断,再到后面带我们做手术,在手术中首先给我们讲解了解剖,还有手术的具体入路和术中的注意事项,让我们对胸外手术更进一步的得到提升。之后胡主任还亲自带我们到兰大一院胸外科学习了人家的机器人,看了一些肿瘤切除手术,让我们开拓了视野,我们也知道了以后胸外科的发展方向。”
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让会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专家诊疗服务。患者张军霞感慨:"兰州专家来坐诊,不用奔波省城就能给孩子看病,避免了跨区域就医的奔波之苦"。她说道。
在学科建设层面,帮扶团队以"建一个专科、带一批人才、强一家医院"为目标,推动会宁县人民医院构建起"重点专科引领+特色门诊支撑"的诊疗体系。从胸外科亚专业细分到肺结节专病管理,从机器人手术观摩培训到动物模拟实操演练,这种"输血"与"造血"并重的帮扶模式,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精准度。
兰大一院“组团式”帮扶专家、主治医师胡文滕说:“在手术带教方面,我来到会宁县人民医院以后,积极开展了一些新手术室,下一步,我们准备开展胸腔镜下的肺癌的根治术。为减轻广大人民的医疗经济负担,我们希望能把最基本的医疗资源,医疗技术留在会宁县人民医院。在门诊的开设上,刚来的时候,我是神经胸外科的专家门诊,经过和医院领导和科主任的积极沟通,于2024年9月15日正式开通了会宁县人民医院肺结节的门诊,自从肺结节的门诊开设了以后,收治了许多病人,同时在会宁县人民医院开展了胸腔镜下的肺楔形切除术治疗肺结节。”
在兰大一院“组团式”帮扶的持续深耕与“传帮带”模式的系统化推进下,会宁县人民医院还成功增设白银市首个县级医院运动医学专科。这种长效化的帮扶机制,不仅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种子在会宁大地生根发芽,更通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赋能的多维联动,为基层医疗体系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实质性跃升。
兰大一院“组团式”帮扶专家、副主任医师李广杰表示:“我们不同的科室入驻以来,通过讲座以及手术的施教,门诊的义诊,为会宁县老百姓明显带来了益处。另外我们第三批和第四批队员秉承的是把兰大一院的优质的手术技术带到会宁县,后面还有第五批第六批的队员,现在我们现有的科室仅仅是星星之火,我希望通过帮扶队员,把兰大一院其他科室能够陆续不断的带到会宁县人民医院,进行科室的专业对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