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6月17日电 6月中旬,走进兰州市红古区窑街双拥林公园,园内绿树成荫,花草繁茂,健身步道上,居民们或悠然散步,或积极锻炼,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正在公园里锻炼身体的张大爷感慨地说:“以前这里都是煤场子,到处都是煤灰,哪敢出来活动啊。现在好了,环境美了,空气也好了,有时间了我就来这里锻炼吸点氧。”
窑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长期以来,煤炭开采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种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严重的地面沉陷问题。
面对这一严峻的生态困境,红古区紧紧抓住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机遇,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从2013年起,开始实施为期十年的窑街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一场生态修复的攻坚战就此打响。
在治理过程中,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植被恢复工作成为了核心任务。只有让绿色重新回到这片土地,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为此,红古区组织了专业的团队,对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精心挑选适合生长的树种和草种。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先后完成栽植各类乔木、灌木16万株,绿化面积达2253亩。
曾经被废弃矿坑占据的土地,如今已被一片片绿色所取代。走进窑街沉陷区,树木郁郁葱葱,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生态环境改善的故事。五颜六色的花草竞相绽放,散发出阵阵芬芳,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如今的窑街地区,仿佛变成了一个天然的生态乐园,吸引了众多鸟类和野生动物前来栖息繁衍。据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监测,近年来,窑街地区的鸟类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平衡。
在集中精力完成窑街采煤沉陷区整治后,红古区又紧锣密鼓地开展大通河、湟水河的生态修复工程,实现了从沉陷区到流域整治的接续攻坚,区域生态环境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通河与湟水河分别贯穿红古区的西部与南部,共同勾勒出红古区独特的水系格局。湟水河作为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与大通河在海石湾交汇。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这一交汇段水体出现了富营养化等诸多棘手问题,对区域生态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
针对上述情况,红古区启动了湟水河—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81亿元,治理范围从谷丰渠渠首(大通河)一直延伸至海石湾镇虎头崖村团结大桥(湟水),治理长度达8公里。项目按照生态河堤、绿色廊道、慢行系统、开放空间和业态植入五个层次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治理。致力于解决防洪安全、生态脆弱、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打造一个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区域。
自2024年9月30日项目开放以来,这片曾经的滩涂摇身一变,成了当地群众口中的“湿地公园”。每天清晨,居民们会来到生态长廊步道上锻炼身体,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而到了周末和节假日,这里的游乐场则成了孩子们的欢乐天堂。
同时,红古区还启动实施了湟水河红古段(团结桥—西固界)污染防治及河滨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该工程起点位于红古镇团结桥,终点为红古区与西固区界,项目团队精心挑选了14段重点区段进行修复,河滨缓冲带修复长度达16.35公里,修复面积高达109.65万平方米。其中,水位变幅区生态修复面积为59.86万平方米,陆域缓冲区生态修复面积为49.79万平方米。
据了解,此工程总投资为6669.78万元,建设期为2年,从2023年10月持续至2025年10月。项目建成后,将在多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水质改善角度来看,该项目将最大限度地削减进入湟水的污染负荷,为黄河干流水质保护加上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在生态修复方面,该项目对本段河流沿线的生态空间进行修复,生物多样性将得到显著提升。原本可能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生机,各种动植物将拥有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该项目能够保证红古镇、花庄镇、平安镇三个乡镇水源地水质达标及饮水安全,促进水源涵养,保障流域沿线居民的饮水安全。
此外,项目的实施在减轻河水冲刷、淤积,减少水土流失等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河滨缓冲带的修复,能够有效保护沿岸生态环境,可保护农田19650亩,为农业生产、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据红古区发改局披露,“十四五”期间,红古区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积极推进各类环保工程,共实施了总投资约33亿元的5大类37个项目,涵盖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废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以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领域,为区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