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县域经济> 正文内容
金昌新先事 | 永昌县头茬紫花苜蓿迎来丰收季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7日 16:55  
来源:爱永昌
分享到:

  原标题:【城乡融合看发展•乡镇篇】牧草飘香 永昌县头茬紫花苜蓿迎来丰收季

  连日来,永昌县东寨镇的万亩优质苜蓿进入头茬收割期,田间地头,农机轰鸣,身着各色工作服的务工人员穿梭其间,勾勒出一幅繁忙的丰收图景。

  走进东寨镇上四坝村的苜蓿种植基地,连片的苜蓿荡起紫色波浪。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鲜嫩的苜蓿整齐倒伏,在田间铺就绿色垄条。几十名务工人员手持草叉,弯腰穿梭在草趟间,动作娴熟地将苜蓿进行翻动晾晒,确保每一片翠绿都能充分接受阳光的炙烤。

  不远处,打捆师傅宋旭天驾驶着打捆机紧张作业。机械臂灵活卷进晾晒好的苜蓿,眨眼间,蓬松的牧草便被压缩成紧实的草捆。“这两天东寨头茬苜蓿下来,我们打苜蓿包,一天打40-50亩地,除去成本,一天也能挣七八百元。”宋旭天介绍道。

  紧密配合的机械化作业流程,不仅让每一株苜蓿都得到高效处理,更显著提升了整体生产效益。“上四坝村全村种植面积是2.1万亩地,其中饲草苜蓿是1.6万亩,现在种植的苜蓿已经达到6-7年,目前正在收割头茬苜蓿,因为头茬苜蓿产量质量各方面是最好的。”上四坝村党总支书记孙志军站在地头介绍,头茬苜蓿不仅产量高,粗蛋白含量也高达18%以上,是畜禽养殖的优质饲料,这几天每天能收割200多亩,亩均产量0.9吨。

  东寨镇作为永昌县牧草产业的重要产区,通过推进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形成了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依托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等多元增收机制,像宋旭天这样的机械化作业能手年均增收达4-5万元,全镇机械化收割加工水平持续提升,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近年来,永昌县以“牧草产业+”为核心,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完善牧草产业生产经营体系,累计培育牧草种植主体45家、生产加工企业16家、饲料生产企业5家,带动120多家种植养殖合作社和1000余户种植养殖大户发展牧草产业,牧草饲料综合生产加工能力达114万吨。

  随着产业体系的持续优化,“永昌苜蓿”凭借相对饲用价值135%-180%的指标,已成为蒙牛、伊利等乳业巨头的指定饲草供应商,产品远销宁夏、陕西、内蒙等地。

  如今,永昌县的苜蓿草不仅编织成乡村振兴的金色纽带,更让这片土地焕发了新的生机。

  记者:黄悦 宋一平 郭天明 张丽君

【编辑:杜萍】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