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6月18日电 晨雾尚未完全从平安镇若莲村的上空消散,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已热闹非凡。清脆的竹板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五位身着红绸衣的快板爱好者围成半圆,在伴奏鼓点的引领下齐声开唱:“打竹板儿响连天,移风易俗新风尚,高额彩礼要摒弃,厚养薄葬记心上……”领唱的袁大姐特意加快了新编段子的节奏,欢快的节奏引得村民们不由自主地跟着节拍跺脚叫好。这生动的一幕,正是红古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鲜活写照。
近年来,红古区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始终将贴近群众作为目标。为了精准把握群众需求,采取“五问五办”的工作模式,直奔村社、直插现场,深入群众“家门口”,认真倾听群众在科技文化、卫生服务、生产生活、防灾减灾等诸多方面的诉求,掌握群众之“急难愁盼”。通过这种务实且接地气的调研,红古区摸索出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核心阵地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模式。
具体而言,红古区创新拓展了蜜蜂服务体系、七彩文明实践基地,建立了“五部”“七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品牌。“五部”包括促进发展项目部、民生保障服务部、民族团结连心部、和谐稳定参谋部、应急管理指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从不同方面为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提供支持。“七员”则有政策法规宣讲员、社情民意调查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为民办事代理员、乡村建设服务员、基层党建指导员、绿色低碳倡导员,他们深入基层,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在此基础上,红古区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红古区‘十破十立·移风易俗’十大行动”,针对农村存在的陈规陋习,如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进行破除,树立文明新风尚;连心志愿服务集市为群众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平台,让志愿服务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同时,深入推进“为爱减负”文明实践行动,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开展“孝善文化”创评培树行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024年以来,已累计开展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1500余场,让文明的种子在农村大地广泛播撒;签订倡议书2000余份,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兑换积分6000余分,通过积分激励的方式,激发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积极性。
除了这些活动,红古区还注重用身边的人教育引领群众。以湟兴村村民甘宪明“零彩礼、简流程”嫁女的真实故事为蓝本创作改编的秦腔短剧《新风嫁女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演员们投入的排练吸引了路过村民的目光,大家纷纷驻足,跟着哼唱几句耳熟能详的曲调,现场一片其乐融融。这种以身边真实故事为素材的文艺作品,更能引起群众的共鸣,让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农村的每一寸肌理。
旋子村红石榴宣讲团也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开设的“彩礼与法”微课堂,不仅对村民关注度较高的法律条款进行了深入解读,还结合生活中高额彩礼矛盾纠纷典型案例,开展了警示教育活动。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让村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法律的重要性和违反法律的后果,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法律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抵制婚俗陋习。
此外,红古区依托“一约四会”和道德红黑榜制度,对村民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全区34个行政村在村规民约制定修订和红白理事会建设方面实现了全覆盖。在具体举措上,红古区对彩礼和礼金标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将彩礼严格控制在5万元以内,礼金不超过200元。通过这些规定,有力地遏制了婚丧嫁娶中的高额花费和盲目攀比现象。截至目前,全区已成功引导180件红白事简办。这一示范效应如同涟漪般扩散,带动了全社会460余场宴会、团聚等集体聚餐活动主动取消。以往,人情往来中的攀比现象严重,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如今,“贺喜奔丧有分寸,礼尚往来有尺度,人情世故讲法纪”的良好乡风正在逐渐形成。
红古区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提升了农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品质。下一步,红古区将继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