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甘肃要闻> 正文内容
甘肃高台“乐善忠义班”缘何“有戏”至今?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8日 16: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中新网兰州6月18日电 (戴文昌 杨艳敏)对西北人来说,秦腔是刻进骨子里的乡音印记。而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宣化镇,乐善秦腔虽历经数百年延续,但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从未因时光流逝而沉寂。曾经红极一时的“乐善忠义班”代代相传,将乐善秦腔的艺术生命力深深扎根于乡土之间。

  坐落于河西走廊腹地的高台县,自古便是秦腔沃土。这里风土人情与方言特色深深融入秦腔之中,每逢节庆庙会,铿锵有力的锣鼓声里,是乡村最热闹的烟火气。而乐善秦腔,更是其中典型代表。

5月28日,“乐善忠义班”演员在化妆。 戴文昌 摄

  乐善秦腔的起源和发展与河西这片大地是分不开的,也与高台是分不开的。“乐善忠义班”第17任班主盛万成说,自秦代说书,到说唱艺术在民间的发展,始终有“秦声”在河西地区流传。

  以“戏剧之乡”著称的乐善村,是高台县一个古老地名。盛万成说,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的“乐善忠义班”,距今有600余年历史传承,戏班以唱秦腔为主,因亦农亦艺,好乐好施,故称“乐善忠义班”。

  乐善秦腔的延续,也离不开独特的传承方式。盛万成说,乐善秦腔表演的多是忠义、节孝题材剧目,其表演风格和演员表演技能通过口口相传、拜师收徒的方式延续,这种家族式、村落式的传承,让乐善秦腔已深深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中。

  目前,“乐善忠义班”成员有四十余人,基本为当地热爱秦腔艺术民众。盛万成说,该戏班每个月都会组织演出一台大戏,哪怕台下只有老人、孩童,也要把调子唱得震天响,用嘹亮嗓音,留住乡音乡情。

图为秦腔传习所展陈的老物件。 戴文昌 摄

  如今,“乐善忠义班”仍扎根乡村,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和激昂的唱腔留住乡音本色,让古老秦腔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走进“乐善忠义班”秦腔传习所,展陈的眉子碗、手抄戏本等历经岁月的老物件琳琅满目,一件件挂墙入柜的老戏袍、旧道具,不仅镌刻着“乐善忠义班”往昔荣光,更无声诉说着地方文化绵延不绝的传承脉络。

  乐善村因“唱戏行善”得名,如今虽分为三个村落,但秦腔仍是当地民众精神纽带。盛万成说,农闲时,秦腔传习所成了戏迷“聚集地”,老人围坐听老调,孩童跟着学身段,返乡青年用手机直播,因此这里也成了感受传统文化的好去处。

  “老伙计们,开戏咧……”一声秦腔嗓,铿锵有力锣鼓声响彻小乡村,一台台精彩纷呈的折子戏在秦腔传习所精彩上演。

图为“乐善忠义班”在秦腔传习所上演的折子戏。 戴文昌 摄

  除了戏班成员外,乐善村民众也有深厚的秦腔基础,当地民众都能听懂秦腔,连小孩也能吼上几句。“乐善忠义班”演员殷翠萍说,“由于爱好秦腔,我十七岁便投身剧团学艺,历经几年刻苦钻研,二十一岁时就站上戏台,开启演艺生涯。”

  针对年轻人因听不懂方言唱词而远离戏曲现状,盛万成说,该戏班计划在戏台两侧增设字幕灯,实时展示唱词内容,让年轻观众更能懂戏,更愿意走进戏台,留住老祖宗优秀文化,让传承不断档。

  六百多年间,朝代更迭,岁月变迁,但“乐善忠义班”锣鼓声从未间断,这份坚守本身,就是对乐善秦腔生命力的最好诠释。(完)

【编辑:杜萍】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