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6月19日电 (赵彦洲 孙薇)近年来,定西市临洮县聚焦“遏制高额彩礼、培育文明新风”目标,以制度创新破陈规、文化赋能聚共识、实践引领促长效,构建起“标杆示范-制度约束-宣传浸润-服务创新”的立体化改革体系,这场始于政策引领、成于全民参与的婚嫁观念变革,正让临洮县告别“天价彩礼”的沉重枷锁,推动“轻彩礼、重幸福”成为新时代乡村文明的鲜明标识。
曾几何时,临洮县的婚嫁被“彩礼攀比”的风气裹挟。从几万元起步的礼金一路飙升至十几万元,部分家庭为凑彩礼举债度日,甚至出现“因婚致贫”的悲剧。更严峻的是,这种“面子消费”让婚姻异化为金钱交易,滋生的攀比之风侵蚀着淳朴乡风。
“嫁女收彩礼,本是老辈传下的规矩,但这些年越涨越高,不少家庭为了凑彩礼东拼西凑,甚至背上债。”在峡口镇党家墩村“庭院议事会”上,老党员张大爷的话引发共鸣。在党家墩村的议事广场上,村民们围坐闲聊,话语间满是感慨。这一变化,正是临洮县峡口镇以群众议事破陈规陋习、以良法善治树文明新风,推动移风易俗走深走实的生动写照。
制度创新激活乡村自治力量。全县339个村(社区)制定了红白事报备流程,红白理事会全程监督;“道德储蓄”银行与积分超市联动,通过“加减分”量化文明行为,村民可用道德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高额彩礼像一道沉重的枷锁,横亘在簸箕台村村民的幸福之路上。村头老李家为儿子娶亲,咬牙凑齐好几万彩礼,婚礼次日便开始省吃俭用还外债;村尾的小张和女友相恋三年,却因彩礼差额分道扬镳……漫洼乡簸箕台村的实践颇具代表性:由乡贤与村干部组成的理事会走访半月,制定出“彩礼不超过5万、婚宴不超过20桌”的村规民约;利用“三会一课”开展专题学习,在主题党日组织“文明婚恋大家谈”活动,在群众议事会上设置“移风易俗”固定议题,妇联主任带队入户发放百余份倡议书,让抵制高额彩礼的理念深入人心。
“移风易俗小剧场”里的彩礼纠纷小品、乡村大喇叭循环播放的政策解读、田间地头志愿者拉家常式的宣讲……临洮县构建起立体化宣传网络。据统计,全县累计发放3万份《抵制高价彩礼》彩页,推送公益微视频2.6万条次。
党员干部的“头雁效应”加速观念转变。《党员干部职工婚丧嫁娶活动指导标准》要求公职人员率先落实报备制度,全县2.3万余名干部职工签订抵制承诺书。更具创意的是“新风礼堂”一站式服务——平价宴席、专业司仪、田园旅拍打包套餐,让婚礼成本直降40%,8名党员干部子女带头践行低彩礼,用“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
从“领题破题”到“全域新风”,如今的临洮乡村,婚车数量少了、文化活动多了;礼金数额降了、家庭笑声多了。数据显示,全县婚俗改革覆盖村(社区)达92%,零彩礼、低价彩礼婚姻占比逐步提升。这场始于“抵制高额彩礼”的变革,正演变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生动实践——以文化人、以规约人、以事聚人,让乡村文明在破与立的辩证中焕发出时代光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