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甘肃要闻> 正文内容
台湾作家:长城不仅因“长”闻名,更蕴含坚韧与柔软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0日 11: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中新网甘肃嘉峪关6月20日电 (闫姣 王牧雨)“我原来想嘉峪关是个名词,如果把它变成动词意义就不一样了。”19日,台湾作家吴钧尧站在“天下第一雄关”甘肃嘉峪关关城之上感慨道。他认为,古时戍边战士舍小家守护关隘,嘉峪关的雄伟实则源于人心的伟大。

6月19日,甘肃嘉峪关市,两岸嘉宾探访“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闫姣 摄

  对于长城,吴钧尧有着深刻感悟。他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长城不仅因“长”闻名,更蕴含着坚韧与柔软。工人们以细腻之心构筑砖石,使其成为兼具坚固与灵活的防御工程,这与文学创作中“软硬兼具”的理念不谋而合。

  吴钧尧认为,戍边战士们不仅要侦察敌情、防范外敌,更要将自己“关”在嘉峪关内,在复杂的生活与军事作业中,割舍思乡之情,以纪律守卫家园,成就了超越建筑本身的精神丰碑。

  16日至23日,“翻开《读者》,同寻两岸文化根脉”主题活动在甘肃进行。当日,台湾作家、媒体人和《读者》的读者代表登临嘉峪关关城,在起伏的城墙和斑驳的青砖上感受历史的积淀。两岸嘉宾极目远眺,南面是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脉,银装素裹;北面是连绵起伏的黑山,如巨龙横卧。

6月19日,甘肃嘉峪关市,两岸嘉宾体验网红“关照”。闫姣 摄

  “小时候学过《长城谣》,长城在我们心里印象深刻。坦白讲,我们身上流着中华民族的血液,祖先留下来的文化宝藏,现在的人们应该将它发扬光大。”在台湾六旬媒体人王正平眼中,长城承载着先人抵御外敌、开垦建设的艰辛,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王正平认为,对长城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建议通过年轻化手段,如短视频等形式,让年轻一代了解其地位与重要性。

  台湾年轻博主曾筱婷也分享了初访甘肃的独特体验。她说,首次踏上长城,被关内关外迥异的景致震撼。关内绿树成荫、充满生机,关外则是广袤戈壁,苍凉壮阔。对于当地干爽的气候,她直言与湿热的台湾气候形成鲜明对比。

  当谈及吸引台湾年轻人来甘肃旅游的方式时,曾筱婷认为,炫酷的夜游灯光秀等现代体验,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之旅各有魅力,可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的需求。

  嘉峪关关城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作为古丝路的交通要塞,这里不仅见证了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也承载着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辉煌历史,是中国古代军事建筑的杰出典范,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精神的象征。(完)

【编辑:杜萍】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