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6月23日电 “法官,我的地租出去了,租金却拿不到。”近日,63岁的颉某来到甘谷县法院姚庄法庭寻求帮助。
2010年起,颉某将2亩土地租给姚某,用于规模化苹果种植。起初,颉某满心期待,想着土地流转出去既能收租金,又能解放劳动力。然而,近几年因受天气、市场等因素影响,姚某的果园经营困难,租金一拖再拖,甚至无力继续承包。
“颉某的土地面积不足以达到规模化种植,可能还涉及其他农户的土地。”翻阅案件资料时,法官敏锐察觉到姚某可能还租了其他人的土地。经调查走访,办案人员发现还有59户农户同样被姚某拖欠土地租金。
“颉某个案的背后,潜藏着同一主体、同一类型纠纷,极有可能引发群体性诉讼。”研判分析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围绕颉某一案以及案件潜藏的群体性纠纷和后续风险展开分析研判。
会后,姚庄法庭第一时间组织司法所、村委会、人民调解组织形成工作专班,快速启动多元解纷机制,一边走访涉案农户进行法律咨询和引导,一边及时联系姚某督促其尽快支付拖欠租金。
在案件相继起诉至姚庄法庭后,工作专班考虑到该批案件为系列案,若同时推进审理,较难“一揽子”解决。为此,工作专班决定选取事实相对清楚的颉某一案先行调解。工作专班耐心对双方当事人沟通劝导,从“背对背”到“面对面”,双方终于就合同解除、租金支付问题达成一致协议。
颉某一案调解生效后,专班人员以“首案”为标杆,分为3组分别与案件当事人进行沟通,最终其余59件土地租赁案也在一周内调解完毕。在制作调解方案时,工作专班一方面顾及60户农户的整体利益,详细制定了60户农户土地租金的付款方案;另一方面考虑到姚某的实际付款能力,将诉讼、执行风险特别是“执行不能”风险告知农户,引导农户合理追究赔偿金额。同时,为加快土地返还进度,工作专班及时组织将土地整体返还农户,避免了一家一户交接时的麻烦。
今年以来,甘谷县法院持续深化“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让“审理一案、化解一批、治理一片”的成效辐射更广,努力把人民法庭打造成司法办案最优单元、基层治理前沿阵地、司法为民实践样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