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6月24日电 (贾存旺)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特色产业是破局发展的关键密钥。深耕“土特产”,以产业振兴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这一重要理念如灯塔般为基层指明前行方向。立足省市县战略部署与自身禀赋,靖远县石门乡聚焦大枣产业精耕细作,以“大、好、优、新、广”五大核心优势构筑起产业发展的坚实壁垒,正以蓬勃之势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种植规模大:区域集聚成势
近年来,石门乡大枣种植规模持续扩张,全乡枣园种植面积已达1.4万亩,鲜枣年产量约2100万斤,干枣产量超1400万斤,年产值突破4550万元。其种植区域在地理上极具特色,以片状、带状交错的形态,横向沿黄河北岸延展近46公里,纵向覆盖哈思山山麓两侧,最远处延伸15公里。小口村、安韦村、茨滩村、坝滩村和石门村构成五大大枣种植区,其中安韦村以4700亩的规模拔得头筹。在全县大枣产业格局中,石门乡占据重要地位,种植面积占比36.84%,年产量占51.47%,年产值更是高达53.46%,展现出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
自然条件好:天赋造就品质
黄河穿流石门乡大枣主产区,提供了充沛水源与便利灌溉条件。这里气候差异显著,日照充足,成熟期昼夜温差大,地处北纬37度黄金产区,独特的气候条件为大枣形成独特口味、实现高出干率奠定基础。同时,黄河沿线大面积肥沃、胶黏且保水性佳的红胶泥土,为大枣生长营造了绝佳环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生态,孕育出品质超群、独具魅力的“石门大枣”。
枣果品质优:历史沉淀精品
石门大枣凭借悠久的种植历史、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成为甘肃省久负盛名的特色枣树品种。它具有“久旱亦可结实”的特性,鲜枣果大粒重、香脆可口,干枣久放不干、肉厚味浓、营养丰富,兼具鲜食、制干以及食用、药用价值,历史上曾作为皇廷贡品。经质量检测,石门大枣糖味纯正甜醇,入口松软,干燥不粘连,枣面色泽红亮,富含硒、钙、磷、铁、钾等多种微量元素,以及天门氨酸、苏氨酸等18种氨基酸,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绿色食品”等多项荣誉,被誉为“天然维生素丸”。
生产方式新:创新驱动发展
在组织模式上,石门乡成立大枣产业联合党委,采用“1+3+N”组织形式与“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协同推进产业发展。技术应用层面,大面积推广精选育苗、插芋技术、标准行距种植、精准施肥和掐芽技术,同时引入旋耕机、大枣筛选机等农业机械,有效提升种植规模与生产效率。品种改良方面,对老化枣树进行矮化密植改良,已完成4000余亩,既保证品质又解决产量问题;通过嫁接技术种植骏枣,丰富产品种类;还邀请专家开展技术指导,计划引进“京沧1号”等新品种,进一步拓展市场、增加枣农收入。
加工销售广:多元拓宽市场
为突破初级农产品发展瓶颈,在石门乡党委政府牵头下,靖远丝路红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大枣深加工基地,有效解决市场需求不足、附加值低等问题,缓解销售困境。在销售渠道拓展上,积极借助农博会、西博会等省内外节会平台展销;依托定点帮扶单位、企事业单位福利采购等渠道打开销路;充分利用832扶贫电商平台、抖音直播等线上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销售。
石门乡大枣产业凭借规模、自然、品质、创新和市场五大特色优势,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未来,石门乡将持续深化这些优势,在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创新技术、拓展市场等方面发力,推动大枣产业迈向更高台阶,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小大枣”真正成为富民强乡的“大产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