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6月27日电 (丁平)天水市秉持“规其行、矫其心”的理念,践行“办实事、促就业”的举措,从“制度保障-监管-教育-行为-心理-社会关系”形成闭环,构建起社区矫正“监管、教育、帮扶”的全流程工作体系,推动社区矫正对象实现从“心存敬畏”到“行有所成”的转变,让矫正工作真正成为重塑人生的暖心实践。
以制固本,厚植社区矫正沃土
完善执法工作标准,严格规范执法行为,确保社区矫正执行到位、落到实处,做到“事事有依据、处处有标准、工作有程序”。秦州区制定社区矫正水印打卡、社区矫正风险研判、社区矫正案例报送等制度。甘谷县制定《加强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管理实施办法》。秦安县制定《秦安县社区矫正对象分类分阶段管理教育办法》,建立司法所月度考核机制。
以管促矫,助力安全稳定大局
严格落实社区矫正对象有关报告、会客、外出等事项要求,坚持“分类管理、分段教育、分级处遇”监管教育模式,确保对每名社矫对象都能闻其声、见其面、观其行、长其智、知其情,实现社区矫正对象在管在控。秦安县、清水县科技赋能智能监管,建立“信息化核查+钉钉打卡+入户走访”全天候监管体系。数字化转型破题立标,创新开发社区矫正档案管理软件,完成千余卷档案数字化归档,实现从“人工粗放”向“智能精细”转变。
以学铸魂,夯实法治教育根基
法治教育润物有声,搭建“法律学习+红色教育”矩阵,组织社区矫正对象赴社区矫正爱国主义场所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开展深化教育矫正实效。创建“法律课堂+社会课堂”模式,利用多种教育平台,克服自卑心理和自我封闭现象,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
开展“入户+普法”、线上宣传、走进特定场所宣传、公众开放日等活动,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良好氛围。开启“沉浸式体验”活动,分批次组织社区矫正对象走进监狱体验“高墙内”生活,走进法院旁听庭审,以真实场景敲响警钟,激发对法律的敬畏之心。联合省第四戒毒所、交警大队、禁毒大队定期开展集中警示教育。
以行塑正,打造精准帮扶体系
探索“4+X+1”矫正小组建设,引入与社区矫正对象工作、生活密切接触的同事和亲人,吸纳邻里群众,充实社会帮教力量,形成对社区矫正对象全天候管控网络。
突出教育矫正的针对性、实效性,成立“女性社区矫正基地”“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基地”“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观护基地”和“社区矫正普法基地”,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打好个性矫正拳。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以来,全市共建立21个社区矫正就业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40人次,指导就业就学305人次,协调落实低保120人次,落实社会救助30人次,构建了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合力”的帮扶机制,为矫正对象重拾信心、顺利融入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以心润灵,构建心理矫治闭环
构建“筛查—干预—跟踪”全链条帮扶机制,建立跟踪机制,针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情绪异常人员,安排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化解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改善不良行为。
五年来,全市共调解社区矫正对象各类矛盾纠纷85件,调处成功率为100%,坚持用法治的刚性和司法的柔情,共同托举起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社区矫正对象的未来。
以善扬风,修复社会支持网络
拓展生态融合方式,树立社会责任归属意识,助力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鼓励社区矫正对象参与社区环境整治、创城志愿服务、普法宣传活动等公益活动。
社区矫正工作的关键在于助力社区矫正对象重塑新生,主动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五年来,在这片拥有8000多年文明史的土地上,矫正工作者用法律的温度融化了寒冬的坚冰,让希望的新芽在春风中破土生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