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旅游> 正文内容
甘肃山丹乡村如何靠农文旅逆袭?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30日 21:29  
来源:中新网甘肃
分享到:

  中新网甘肃新闻6月30日电 (戴文昌)在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李桥乡高庙村用“一统四联”模式让农田变景区、农产变IP,年接待游客3.2万人次创收600万元,摘下“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招牌,其以文化铸魂、产业筑基的振兴密码正为乡村发展破题。

5月7日,展示的西北“罐罐席”陶罐。 戴文昌 摄

  地处山丹县城南31公里的高庙村,位于山丹县域五大特色景区的“掌心”位置,是通往国家4A级旅游景区焉支山与山丹军马场的必经之地,村落毗邻山丹人民的母亲水库李桥水库旁,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区域旅游环线的关键节点。

  乡村振兴,文化是根。高庙村深挖农耕、知青、饮食文化,打造“世博盛宴·西北罐罐席”美食品牌,复原油坊、醋坊等沉浸式场景,注册“郷味高庙”商标。其突围之道在于以非遗技艺为内核,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农文旅产业园,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迸发新活力。

  2024年该村引入古法榨油生产线,建成“共富油坊”,不仅实现食用油标准化生产,更通过“非遗体验+电商销售”模式,使村集体年收入增加20余万元。这种“文化+”模式还体现在空间营造上,徽派建筑群与夯土城墙相映成趣,知青文化长廊与民俗博物馆构成文化矩阵,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寻味、知味、留味”的文化感知。

图为高庙村民宿。 戴文昌 摄

  高庙村的蜕变,始于党建的“红色引擎”。面对资源分散、产业薄弱等难题,李桥乡党委创新组建“高庙乡村旅游党建共同体”,打破行政壁垒,联动28个机关党组织、10个村级党组织和13家合作社,形成“一统四联”发展模式,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赢”的跨越。

  这一实践表明,乡村振兴必须强化党建引领,通过机制创新整合资源,才能破解“小散弱”困局。

  更可贵的是,村内通过组建农民艺术团、举办民俗活动,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既丰富了精神生活,也增强了文化自信。高庙村的经验证明,只有将文化基因植入产业血脉,乡村振兴才有持久生命力。

  从传统农业到农文旅综合体,高庙村的产业升级堪称“三级跳”。2200万元投资的产业园集民宿、餐饮、种植、游乐于一体,形成“吃住行游购娱”闭环产业链;大棚种植区为餐饮提供绿色食材,延伸了价值链;这种“农业打底、文化增色、旅游引流”的模式,为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图为高庙村民俗博物馆展陈的老物件。 戴文昌 摄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高庙村以“五治三团”治理模式推动移风易俗,通过积分超市、文明评选等活动培育新风尚;同时完善基础设施、整治人居环境,实现“颜值”“气质”双提升。这种“软治理”与“硬建设”的结合,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而是系统工程,唯有让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才能让乡村“土资源”变成“金疙瘩”,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完)

【编辑:杜萍】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