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7月4日电 兰州市民政局近日印发通知,全面部署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工作机制。该机制通过织密网络、优化流程、精准施策,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织密“三级联动”发现网络,延伸触角到基层末梢
兰州市民政局推动建立覆盖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三级联动”主动发现网络,形成覆盖城乡、上下衔接、政社联动的责任链条。充分整合村(社区)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专职社会救助协理员、驻村干部、专业社工和志愿者等基层力量,将其打造为发现潜在救助对象和急难情形的“前哨”。基层力量通过常态化走访摸排,第一时间上报发现的困难线索至属地乡镇(街道)、县区民政局。
规范“五步闭环”工作流程,提升响应救助效率
兰州市民政局指导乡镇(街道)、村(社区)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对所辖区域困难群众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摸排,动态掌握生活状况,建立《主动发现救助台账》。
村(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接到线索后第一时间调查核实;确属困难的,立即上报乡镇(街道)。乡镇(街道)接报后立即入户核查,确认是否符合救助条件。
对患病、残疾等申请能力不足的特殊困难对象,村(社区)主动协助其收集、准备申请材料,全程帮助提交救助申请,解决“不会办”难题。
对主动发现且明显符合条件的对象,开辟“绿色通道”,立即转入办理程序,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审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告知理由。
对涉及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多元需求的困难群众,建立专门台账,及时转介至相关职能部门,并跟踪办理结果直至销案,形成救助合力。
实施“分类施策”精准救助,确保帮扶及时有效
兰州市民政局对符合低保、特困供养政策的对象,按规定程序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对遭遇突发急难事件的,充分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作用,简化审批流程,实施先行救助。对符合低收入人口条件的,及时认定并录入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实施动态监测,为后续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