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非遗传承为纽带,创新探索“非遗+民族团结”融合发展新模式,走出一条“文化润心、团结聚力、产业富民”的融合发展之路,以非遗传承凝聚团结力量,绘就了“石榴籽紧抱、幸福花盛开”的生动图景。
高位推动,构建“双轮驱动”新格局。将非遗传承保护纳入全市发展大局,融入文化兴市战略,全力推动形成“市乡村三级联创、全域覆盖”的工作体系。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支持敦煌彩塑、敦煌剪纸、敦煌舞、敦煌曲子戏等多项省级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
积极推动形成民族团结与非遗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纽带作用。把敦煌剪纸技艺与民族团结主题作品创作相结合,将敦煌曲子戏与民族团结故事相融合,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非遗主题民族团结等系列活动。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持续增进各族群众的情感认同,让非遗成为连接各民族心灵的桥梁。
融合互促,搭建“双向浸润”新桥梁。立足“人类敦煌・心向往之”的独特定位,创新“非遗+节庆”“非遗+教育”“非遗+旅游”模式。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民族团结+非遗”展演活动。在敦煌的一些公园中,特色非遗元素与各民族文化展示相互映衬,形成独特景观。
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开展“非遗小传人”研学实践,在中小学校开设剪纸、彩塑等非遗教学和体验课程,持续引导各族青少年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利用敦煌文博会、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重大活动,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文创,激发“指尖经济”的文化传承活力,有力促进各族群众在空间、经济、情感上的深度嵌入。
守正创新,绘就“共生共荣”新图景。按照“文化共融、经济共生”新思路,将非遗传承保护与产业富民深度融合。通过“非遗+电商”“直播带货+物流配送”模式,让非遗产业化成为拓宽各族群众增收的新动能。敦煌彩塑、敦煌剪纸等非遗手工艺品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为当地各族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将非遗元素与敦煌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塑造相结合,积极推动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景区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非遗技艺的“双基因载体”,彰显传统文化魅力。把非遗与民族文化元素相融合,通过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广场、文化长廊等,让非遗传承成为促进各族群众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纽带,使敦煌在非遗传承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不断绽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