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7月11日电 在西北大地的工程建设前沿,一支秉承“两弹一星”军工精神的团队正以科技创新重新定义爆破行业的安全与效率界限。
甘肃科技集团省化工院兰金民爆创新团队依托三大省级科研平台,凭借36项专利技术的突破,在延榆高铁、西气东输等国家重大工程中构建起“智慧爆破”的坚固屏障,以绿色安全的技术方案续写新时代“爆破尖兵”的辉煌传奇。
精英矩阵:36名“智囊”构筑技术堡垒
在兰州市古城坪1号——省化工院兰金民爆的科研大楼里,由2名正高级工程师、10名高级工程师领衔的36人创新团队,构建起“一个创新团队+三个劳模工作室”的黄金架构。
团队中,中国爆破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民爆器材专家等权威力量云集,7名甘肃省公安厅爆破专家组成“安全智囊团”,28名核心成员均持有《爆破工程技术人员安全作业证》,注册安全工程师、一二级注册建造师等专业资质持有者占比超60%。
“我们既是技术研究者,也是工程一线的安全卫士。”团队带头人刘国军介绍说,老中青三代人才接力的“双证合一”结构,让理论创新与工程实践实现无缝衔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人才树”图谱见证着传承:近三年引进3名技术骨干,培养正高级工程师1名、高级工程师5名,8名应届生从“校园人”蜕变为“爆破尖兵”,陆彦林等“优秀工匠”的30多本手写笔记,成为三代科研人留下的“爆破密码”。
技术破壁:三大“黑科技”重构行业标准
水力换能:给爆破装上“绿色引擎”。面对传统爆破“高能耗、强污染”的痛点,团队研发的“水力换能增压绿色爆破技术”在新疆奎屯河引水工程中经受极端考验:从零下30摄氏度到零上42摄氏度温差中,11.5公里隧洞爆破使用1070吨炸药却实现“零事故”,炸药单耗降低0.1kg/m³,用量减少25%,地表振动峰值下降45%,为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打通“生命通道”。
安全精准:毫米级控制守护能源动脉。在西气东输四线管沟建设中,爆破点距现役管道仅20米,团队融合“安全起爆”与“防水传爆”专利技术,将爆破振动控制在0.11厘米/秒(相当于手机震动的十分之一),实现管沟一次成型,三条能源大动脉安然无恙。现场监理感叹:“这是把爆破精度做到了毫米级。”
本质安全:100%可靠性筑牢起爆生命线。针对高温、高压、强干扰环境,“本质安全型起爆技术”以100%自毁可靠性杜绝哑炮隐患。
工程实践:国家战略中的“爆破答卷”
在浙江丽水机场1000万立方米石方爆破中,团队如同“在瓷器店里动刀”——紧邻高压线塔、加油站的爆破区域,通过数码电子雷管精准控制延期时间,使关键设施振动速度几乎为零,首爆成功为浙江“航空梦”奠基;天陇铁路项目、延榆高铁项目隧道施工中,团队利用聚能光面爆破技术如“激光刀”切割岩石,开挖轮廓规整圆滑,使隧道开挖超挖量减小80%,每米隧道节省锚喷材料20%,穿孔量工作量减少20%,单隧道节约成本超过两百万元。
从西气东输的能源大动脉到延榆高铁的“八纵八横”路网,从新疆兵团最大水利工程到甘肃本土基建项目,团队以2项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为“武装”,在全国20余个重点工程留下印记。2022-2024年间,《煤矿矿建井筒硐室巷道小净距爆破技术》等省科技厅重点项目接连突破,斩获甘肃省专利奖二等奖、机械工业科技成果奖等荣誉,让“兰金爆破”成为安全与效率的标杆。
创新引擎:驱动行业绿色未来
当兰金公司捧回“甘肃省2024年度创新型中小企业”证书时,其研发投入已连续三年增长15%。在甘肃省爆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一代融合5G技术的智能监测系统正在调试,可实时监测爆破振动、粉尘等数据,为工程装上“智慧眼”。团队正将水力换能技术延伸至隧道工程领域,通过控制爆破能量流实现矿坑边坡精准治理。
“我们要做爆破行业的‘生态工程师’。”该团队负责人赵存清表示。从徽县排爆现场的“拆弹专家”到国家基建的“爆破智囊”,这支平均年龄38岁的队伍,正以“军工标准+数字赋能”双轮驱动,在保障大国工程的同时,为爆破行业开辟绿色安全的新征程——未来的爆破,将不仅是工程手段,更成为推动绿色矿山、智慧城市建设的科技引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