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7月15日电(魏建军 丁立利)当河西走廊的风掠过青贮玉米田,绿色浪涛间,印着“科脉机械”的细碎料打捆包膜一体机正不知疲倦地忙碌。鲜嫩牧草被精准收割、压实、裹膜,最终蜕变为标准化“饲料包”——这抹流动的科技亮色背后,是甘肃省机械院金科峰公司创新团队,用十年坚守书写的“从实验室到田野”的赋能传奇。
一群人,一场攻坚战:让图纸在田野扎根
在农机装备制造的赛道上,金科峰公司始终瞄准一个目标:打破国外高端饲草加工设备的技术封锁,让中国牧场用上“自己的装备”。20人的团队,正是这场突围战的核心力量——9名高级工程师掌舵技术方向,9名工程师深耕工艺细节,从图纸设计到机械落地,每个人都是产业链上咬合紧密的齿轮。
研发从不是坦途。样机测试阶段,裹膜精度始终卡壳:密封不严会导致饲料变质,直接啃食牧民收益。团队当即打响“5个月攻坚战”:高级工程师马斌带着小组趴在电脑前演算结构强度,在试验场里72小时连轴转调试参数;青年工程师古伟主动扛下夜间测试,零下10摄氏度的田野里,他裹着厚大衣记录数据,成百上千组实验只为寻找“最优解”。那段日子,厂区宿舍是临时家,泡面与行军床是标配,“问题不解决绝不收兵”成了无需言说的誓言。
合力攻坚终破局。他们突破控制系统瓶颈,将裹膜精度锁定在±1毫米内。这个微小的数字背后,是青贮饲料存储期从6个月跃升至24个月以上的跨越,更是牧民对“科技保收成”的沉甸甸期待。
一串成果,一个新标杆:用技术改写行业惯性
两年磨剑,锋芒渐露。针对国产设备效率低、操作繁,进口设备价格高的行业痛点,团队研发的皮带式青贮打捆裹包装备,给出了更适配国情的“中国方案”——打包效率与质量双提升,人力成本大幅降低,让高水分细碎物料加工有了精准坐标。
丘陵山地曾是收获机的“禁区”:传统设备易侧翻,松软地面难通行。团队创新采用后置驱动桥结构,优化重心分布,配合35度极限侧翻角、27度侧滑角设计,让机器在山地如履平地。物料抛送装置更藏巧思:远近可调系统能依地形灵活变向,既提效又减损;传动系统引入电控换挡,让驾驶员应对复杂地形时多了份从容。
这些突破,让“青饲料联合收获打捆技术”“细碎物料打捆缠网裹膜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QZL-200自走式收获机、9YCL-1.0打捆包膜一体机等系列装备,终结了国外设备的垄断时代,同类产品价格直降40%以上。
39项专利(含3项发明专利)构建起全链条知识产权网,2024年“大型高效网膜兼用打捆包膜一体机”入选“中国好技术” A类项目,“丘陵山地遥控驾驶收获装备”摘得省“创新杯”金奖,“牧云链”云端管理系统入选工信部物联网典型案例。成果转化超5000万元,设备走进20余个省份、60余家客户的田野,成了市场的“硬通货”。
更动人的是“变废为宝”的巧思。首创的玉米苞叶饲料化工艺,让农业废料焕发新生:年处理废弃物12万吨,为客户创利800万元,推动行业资源利用率提升23%。新疆伊犁合作社的牧民算过一笔账:“以前苞叶烂在地里污染环境,现在加工成饲料,一年多赚5万!”
一片田,一个大未来:从西北到全国的装备革命
云南山地牧场,9YCL-1.15打捆包膜一体机正将饲料包码放整齐,等待运往养殖场;新疆草原,大型青贮打捆机替代进口设备,效率提升40%;湖北合作社里,牧民划开手机,“牧云链”系统实时显示饲料包的温湿度——从西北草原到南方丘陵,这些“甘肃造”装备已在20余个省份扎根。
大型设备实现国产替代,小型设备因适配山地梯田成了“抢手货”。甘肃饲草机械从“零”到“产业化”的跨越,正推动全行业向智能化转型。
“每台设备都是科研人员走向田野的足迹。”该团队负责人的话里藏着初心。接下来,他们将聚焦青贮收获机技改,为不同区域客户定制“收获-加工-储存”全程方案。
或许不久后,走进任何一个牧场,都能看见“科脉机械”的身影。那是科技与土地的对话,是一群人用创新点亮农业现代化的生动注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