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县域经济> 正文内容
甘肃西峰:田垄“接力赛” 增收有“新道”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1日 16:04  
来源:中新网甘肃
分享到:

  中新网甘肃新闻7月21日电(刘新艳)盛夏的黄土高原,暑气蒸腾却掩不住田间的忙碌。庆阳市西峰区的田野里,刚收割完的冬小麦田,翻耕平整后,农户们便忙着点播土豆种、撒播荞麦籽、移栽紫苏苗……从6月底小麦收官,到7月抢种复种作物,这片黄土地正上演着“一茬接一茬”的耕种接力。

  “往年这时候,麦收完就等秋闲了,现在可不一样。”西峰区温泉镇米堡村村民朱建平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身后已经20厘米高的糜子田说,“小麦收了2000多斤,这茬糜子要是长得好,亩产少说400多斤,又是2400多元的收入。”在西峰区,像朱建平这样赶着“暑天农时”种复种作物的农户不在少数。

高温天气,工人给紫苏苗浇水。刘新艳 摄

  朱建平说,村子里有10多户群众连片种植了100多亩糜子。

  为何黄土塬上能“茬茬连”?西峰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虽属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夏季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且7-9月降水集中,恰好满足土豆、紫苏、荞麦等短生育期作物的生长需求。

  冬小麦、冬油菜收获后种谷子、土豆、饲草等短生育期作物,9月收获后抢播冬小麦,麦子可赶在封冻前扎根,来年继续收获;若改种春玉米,则能在第二年夏季成熟。“冬小麦+复种作物+冬小麦”“冬小麦+复种作物+春玉米”复种模式,让土地在循环中“多产粮、多生金”。

  田间地头,复种的“接力”不仅靠人力,更有技术护航。紫苏俗称荏,其产量高,营养丰富,可药食两用,市场需求量较大,但人工移栽费时耗力。今年,西峰区与甘肃省农科院合作,首次引进紫苏机械化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效率和产量。

工人坐在移栽机上种植紫苏。 刘新艳 摄

  在西峰区彭原镇李家寺村紫苏试验示范田里,一台牵引式三行微松补水移栽机来回作业,机身过处,一株株紫苏苗被精准栽入翻松的土壤中。

  “目前,移栽机一天可栽植20~30亩,相比较人工,在生产效率上提高5—10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欧巧明说,机械种植紫苏速度快,效率高,不仅缩短种植周期,而且精准控制紫苏苗的间距和深度,保障苗株生长一致性,实现“提速、提质、降本”三重突破。

  西峰区按照“适度集中、规模连片、示范带动”的思路,结合地理条件、气候特点和群众种植习惯,在全区7个乡镇确定12个百亩以上的复种示范点,种植黄豆、紫苏、糜子、土豆等8种作物,总复种面积6.5万亩。

长势良好的早熟紫苏苗。刘新艳 摄

  为让复种模式落地见效,西峰区打出“技术+服务+政策”组合拳,农技人员深入田间,根据不同地块制定个性化种植方案,推荐早熟品种、耐旱作物;推广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耕作等配套技术,缩短作物生长周期,提高抗灾能力;同时,与省农科院深度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农机农艺融合,算好“季节账”“收益账”。

  截至目前,全区6.5万亩复种地块已全部种足种好。这盛夏的忙碌,正为黄土高原的金秋丰收埋下沉甸甸的伏笔。(完)

【编辑:刘薛梅】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