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7月22日电(杨娜)立足九年一贯制办学优势,兰州市第十五中学以“依法治校,规范办学,约之以礼,和谐发展;促进内涵,提升技能,博学于文,幸福生活”为方针,深耕“博・约”教育特色,通过“三贯三通”(管理、师资、课程一贯,学习、学段、学科打通)全链条育人,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探索出一条九年一贯制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近日,由兰州市教育局和中新社甘肃分社联合主办的兰州校长名师面对面专题采访活动走进兰州市第十五中学,就该校的特色办学理念等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兰州市第十五中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马元顺接受采访表示,在“三贯三通”全链条育人、五育全面培养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兰州市第十五中学在探索九年一贯制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路上不断前进。
德育为先:筑牢思想根基,构建全维度育人网
“欲成才,先成人”。兰州十五中以党建为引领,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办学全过程。学校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通过《党支部积分考核办法》激发党小组、党员“比学赶超”活力,推动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初中部、小学部党支部联动发力,让“党组织领导、校长负责、教师育人、民主管理”的治理格局落地生根。
马元顺说,在此基础上,学校深耕“大思政课”建设,制定专项实施方案与学科策略,成立由党总支书记牵头的领导小组,推动思政元素融入各学科教学。语文课堂以经典文本传承红色基因,物理课结合科技发展史厚植家国情怀,形成“课课有思政,人人皆思政”的全员育人格局。
依托“明理之生”德育体系,学校整合家校社三方资源:校内通过“九年五礼”仪式课程、志愿服务活动厚植家国情怀;校外建立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等六大类“大基地”,让学生在研学实践中知行合一;家庭通过家长成长课程、文明家庭评选,形成教育合力。如今,“爱党爱国、明礼守纪”已成为“十五中学子”的鲜明特质。
智育提质:创新课程教研,激活成长内驱力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学校以核心素养为纲,构建“博・约5C”课程体系,涵盖学生、教师、家长三大成长维度,实现小初全学段课程贯通。学生成长课程中,跨学科整合课、项目式学习课成为亮点——《小小汉字侦探团》将语文与环保结合,《探索材料的前世今生》融合物理与工程知识,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提升能力。
教师成长则依托“双线模式”:“个人——团队——学校”与“学科——领域——科研型教师”协同推进,“1+3学习团队”(博约先锋、中流砥柱、睿智之师)分层培养,“330特色教研”(新课标研讨、课题攻关、项目式学习探索)模块化推进。八年来,学校开展两轮整学科培训,组织17个学科教师赴教育发达地区跟岗研修,与南京、北京等地专家团队深度合作,打造出一支“美慧之师”队伍。
“360度圆梦评价体系”打破单一分数导向,从品德、能力、习惯等多维度记录成长,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马元顺说,正如南京教育专家评价:“十五中学生综合素养突出,学业基础扎实,朴实上进的特质令人印象深刻。”
体美劳融合:赋能全面发展,培育时代新人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作为兰州市体育教学改革试点校,学校将体育设为“第一大学科”,推行篮球、足球等六类走班制轮转课,每天大课间、体育社团全员参与,“校长杯”足球赛、“校园杯”篮球赛、全员运动会等品牌活动点燃运动热情,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持续提升。
美育浸润则让“美”无处不在。“爱・乐”天鹅湖弦乐团、“蓝染”坊、陶艺社等特色团队屡获省市奖项,艺术节、美术展成为常态。更妙的是美育与学科的融合:音乐与文学共谱诗篇,美术与科学碰撞创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素养。
劳动教育与科学教育协同发力。学校构建1-9年级阶梯化劳动任务群,通过“课程——课堂——课题”三课联动,让学生在校内种植园、校外企业基地中体验劳动价值。依托九年一贯制优势,中学理化生地教师下沉小学带教,开展航模、机器人等社团活动,“秋之思”科技节、科研院所研学等活动,让科学精神从小扎根。
辐射引领:共享优质资源,彰显教育担当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学校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与兰州九十一中一体化办学,与兰州三十六中学集团化办学,为三十六中培训76名教师,推动其教学理念与课堂模式革新;与永登县苦水镇中心校、永靖县大成中学结对帮扶,共享课程资源与教研成果,助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兰州十五中以九年一贯制为基,以五育并举为翼,让每个学生在“博・约”文化中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份坚守与创新,正是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