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出来的“金川速度”——金川集团镍都实业公司推动铜精深加工产业强链补链见闻
7月6日,当8吨铜合金熔炼炉和12吨工频感应电炉顺利开启,1300℃的铜水映红了操作人员的面庞。在镍都实业公司高精铜带事业部,1万吨/年高铁铜基合金母料生产线正式点火投产,标志着金川集团在铜产业链关键环节“强链”“补链”取得显著成效。
看着眼前两台安装完成的炉窑,在金川冶金炉窑深耕40余年的“炉窑专家”郇国光说:“从30年前用来生产电视机、拉杆天线的300公斤‘小炉子’,到如今生产高铁铜基合金母料的12吨‘大炉子’,炉窑产能的变化印证着产业链延伸的深度与广度,推动镍都实业公司在打造铜精深加工产业上取得质的飞跃。”
破局,锚定高端铜基合金自主化生产
在铜加工产业布局中,金川集团镍都实业公司面临着“稳”与“进”的战略抉择。
2019年,镍都实业公司团队对浙江、江苏、安徽、广东、上海等地的铜板带生产企业和市场实地调研后发现,国内对高精高铜合金带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市场需求旺盛,部分企业正在全力扩产。
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镍都实业公司果断往核心方向破局:攻坚高端铜基合金母料,采用“感应炉熔炼→立式半连续铸造”工艺,生产高端铜板带铸坯,突破感应熔炼、精密连铸等多项“卡脖子”技术,打破进口依赖,填补国内高铁、半导体等领域高端母料的技术空白。
然而,镍都实业公司的产品结构由内外部两个市场组成,外部市场有电镀磷铜阳极等电子材料和铜合金带材等半导体材料,市场竞争激烈,容易受到冲击;硬质合金及钎具项目所占市场份额较小,一时难以形成规模。
“为了加速将传统产业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公司最终决定‘向最难处攻坚’,啃下这块‘硬骨头’。”镍都实业公司技术质量部负责人任学良回忆说:“每一个选择都像‘走钢丝’,但我们算的是长远账,自主母料不仅能降低内部供应链成本,更能打开高端市场的大门。”从设备选型的争论到工艺路线的敲定,决策过程充满博弈,镍都实业公司最终采用投资较高的立式半连铸浇注-热轧开坯的工艺路线,增加铸锭内部组织致密性,提升产品质量。
随着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近年来,我国铜板带材在技术装备能力、终端需求等方面展现出高需求、高标准。
机遇前所未有,压力同样接踵而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镍都实业公司在深化企业改革,加力科技创新,推动铜精深加工产业强链补链,全力改善企业生产经营质效的同时,将深入贯彻落实集团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作为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棋眼。
“过去只能生产中低端异形铜带,难以满足高端引线框架铜带的市场需求,如今由‘感应电炉熔炼—立式半连续铸造’工艺生产出来的铜铸锭,能更精准控制铁、磷等元素,使铜带导电率提升至90%以上,助力镍都实业公司向铜基电子冲压材料及半导体封装材料产业迈出坚实步伐。”镍都实业公司半导体封装材料事业部负责人刘冬说。
砺锋,锻造产业工人匠人“锋”范
在1万吨/年高铁铜基合金母料生产线现场,有这样一群项目参建者,他们以敢于吃苦的执着历练锋芒,用毫米不差的专注锻造着产业工人的匠人“锋”范。
“还是舍不得这些‘宝贝’。”退休八年的郇国光这一次以镍都实业公司返聘专家的身份继续“照料”这些“炉窑们”。
此次安装的炉窑容量达12吨,是目前国内最先进、集团公司最大的感应电炉,仅炉壳就分为2段吊装;深度22米的液压牵引机基坑的施工也给现场施工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炉窑所需的水、电、风、气等配套公辅更是维系整个炉窑正常运转的“重中之重”。
庞大的炉窑在千度高温炙烤下运转时,需要循环水不断为炉体降温,防止炉体出现开裂、电器元件高温烧损等情况发生,每个炉台及配电系统都有循环水降温系统。
当所有管道、设备安装完毕,初期调试时,项目组却发现水的流量和压力达不到设计参数以及冶金炉窑冷却标准。
项目组从冷却塔到水泵逐一排查,却始终没有解决问题。最终,郇国光凭借多年的经验发现,连接水管的止回阀和蝶阀在出厂设计和装配时出现偏差,导致相互干涉,无法完全打开,影响整体流量和压力,而这一问题仅凭外观无法判断。“在炉窑调试阶段发现的每一个问题都不能放过,这就需要我们练就一双能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郇国光说,后续施工中,大家集思广益,在管道之间加装连通器,有效解决了问题,达到冷却要求。
“年轻人要不怕苦不怕累。”郇国光常对徒弟刘元宝说,一代炉窑要经历几代人反复“呵护”,要更多有经验的产业工人无怨无悔参与建设。为了不让炉窑“停摆”影响正常生产,炉窑安装、维护必须要“传帮带”,传承技术、助力生产、带好新人。
安装过程中,项目团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超前谋划,深入研讨并精心部署工作,将施工进度细化到极致,秉持科学的理念高效组织施工,抢工期、保生产以雷霆速度圆满完成施工任务,拼出令人惊叹的“金川速度”与卓越的专业素养。
镍都实业公司高精铜带事业部负责人王军年在带领团队协同作战时,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从项目初期的评估,到设备选型,再到炉窑安装,他一次次折返于现场调试和厂家调研,一遍遍带领团队对设备进行技术参数调整,确保万无一失。
在施工关键时期,项目成员发扬迎难而上、攻坚不畏难的精神,先后完成液压牵引机与半连铸一体化设备安装的核心任务,攻克了浇铸箱中心与深基坑中油缸中心的对准安装难题。
“新炉窑、新工艺带来重重困难,但为了金川能够在铜精深加工领域‘抢’到一席之地,我们在各方面都要先人一步,我们‘走出去’,把炉窑操作领域相关专家‘请进来’,提早安排岗位职工到已有炉窑产线进行锻炼,为早日产出合格高铁铜基合金母料打下坚实基础。”王军年说。
当看见长五米、重达5吨,外表闪烁着铜光的铜铸锭时,这一刻展现出所有项目参建人员以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热情饱满的工作状态,做到标准不降、劲头不松的匠人“锋”范。
加速,向着高质量发展的“诗与远方”
早在建设初期,镍都实业公司就考虑到项目建设完成后的高效化生产问题,未雨绸缪做好周密细致准备工作——
优化产线管理架构。镍都实业公司采用事业部管理的扁平化组织架构,将质量、技术、营销、生产等板块紧密串联,建立“生产—技术—营销”一体化联动机制,压缩管理层级、打破部门壁垒,快速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适应复杂实时的生产组织,实现从订单响应到产品交付的全流程高效协同。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镍都实业公司依托现有6个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省级创新平台,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内优秀企业形成科技创新联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科研项目实行“揭榜挂帅”,科研人员工资靠项目、奖金靠成果,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潜能,为做好射频高铜合金带、引线框架铜带重点产品研发营造浓厚创新氛围。
强化高层次人才支撑。镍都实业公司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广泛开展以职工合理化建议和先进操作法为重点的“五小”创新活动,征集职工技术创新成果158项、合理化建议35项。广泛开展导师带徒、劳动竞赛、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不断加强技术工人培养,积极拓展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鼓励产业工人提升职业技能水平、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让岗位青年成长在重大项目建设一线,传承“传帮带”优良传统。
打造甘肃省级创新平台。镍都实业公司构建“基础研究—中试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载体,建成甘肃省地下无轨设备工程实验室、半导体封装材料联合实验室等研发平台,2024年上线运行金属材料仿真设计平台,实现从微晶磷铜球晶粒细化模拟到新能源电池铜带成型工艺的数字化验证,研发周期缩短30%。建设的半导体封装新材料(兰州)生产线,打通“阴极铜—高精度铜带—引线框架”产业链,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集成电路封装材料供应商之一。
据了解,镍都实业公司打造的从立式浇铸到大铸锭再到检验入库、从铣面到粗轧再到分切入库的全流程生产工艺,可生产引线框架铜带、紫铜铸锭及部分无氧铜,能进一步提升高精铜带事业部产能,丰富产品结构,为生产高品质的铜带产品创造基础。同时,为半导体封装事业部提供合格的锻打用母料,上下联合发展、优势互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金川集团镍都实业公司1万吨/年高铁铜基合金母料生产线项目已初战告捷,但参战干部职工没有丝毫松懈,正在向着高质量发展的“诗与远方”,风雨兼程加速奔跑。(金川集团新闻中心全媒体记者 孙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