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7月24日电(杨娜 路晓瑛 李昱瑾)从小学科学课堂的“课堂活动记录”,到初中规范填写的物理实验报告,在兰州市第十五中学,小学生可以接受到由专业物理老师教授的科学实验知识,从而为初中更高阶段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近日,由兰州市教育局和中新社甘肃分社联合主办的兰州校长名师面对面专题采访活动走进兰州市第十五中学,就该校的特色办学理念等问题进行探讨交流。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该校打破小学与初中的教育壁垒,让初中各学科专业教师下沉小学科学课堂,构建起“专业引领、螺旋上升、实践贯穿”的小初科学教育衔接体系,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科学素养培育的特色路径。
专业教师下沉:科学课“术业有专攻”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初中老师既懂小学科学的启蒙需求,又清楚初中学科的进阶目标。”物理教研组长王宜晖的话,点出了该校衔接教育的核心。在兰州市第十五中学,小学科学课不再是“全科教师泛教”,而是按学科模块拆分教学——物理章节由初中物理教师执教,化学内容由化学教师负责,生物、地理板块也分别由对应学科教师承担。
物理教师王汝娜同时承担着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教学任务,她对此深有体会:“小学科学教材章节按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模块划分,比如五年级至六年级的教材中,物理相关内容占比约40%,我们会根据章节特点,由物理教师专项授课。这种专业分工,让小学科学课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精准的‘引路人’。”
专业教师的介入,让小学科学课有了更清晰的学科脉络。王宜晖举例,六年级磁学章节教学时,她会直接带学生走进初中物理实验室,使用专业仪器完成磁场分布实验;涉及化学内容时,化学教师则会指导学生在专用实验室观察物质燃烧的颜色变化。“让学生在小学就接触专业实验环境,不是拔苗助长,而是埋下‘科学好奇’的种子。”
四维衔接:构建科学教育的连续谱系
“科学教育的衔接,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从教材、教研、课堂到作业的全链条设计。”作为该校初中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王汝娜说,该校的衔接实践,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
教材整合,找准知识生长点。小学科学教材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内容交叉编排,有的年级物理章节占比达50%。学校组织初中教师逐册梳理小学教材,对照初中课标,明确“小学启蒙点”与初中进阶点”。
教研联动,打通教学断层。每周三下午,小学科学教研组与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教研组会联合备课。“我们会讨论:小学讲‘植物生长’时,该让学生观察哪些特征,才能为初中生物‘光合作用’埋下伏笔?”王汝娜说,这种跨学段教研,让小学教学更具前瞻性,初中教学更能精准衔接学生已有经验。
课堂衔接,聚焦实践能力进阶。小学科学课上,“做中学”是核心。学生做完实验后,需填写“课堂活动记录”,以图形、符号加简单文字为主,而初中则升级为“探究式学习”,实验报告要求规范记录数据、分析误差、推导结论。王宜晖发现,从图形到数据的转变,看似是记录方式的变化,实则是科学思维从具象到抽象的跨越,小学阶段的训练让这个跨越变得顺畅。
作业衔接,贯穿科学兴趣培养。小学阶段,作业多为“家庭小实验”;初中则延伸为“项目式作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宜晖深有感触,“很多学生上初中后会追着问:‘老师,什么时候学化学?我想知道蜡烛燃烧为什么会冒烟。’这种主动探究的欲望,正是小学科学课种下的种子。”
螺旋上升:让科学素养自然生长
在兰州市第十五中学,科学教育的衔接遵循“螺旋上升”的规律:小学侧重“观察与模仿”,初中侧重“探索与设计”,形成能力培养的闭环。
以往,初中生刚接触实验课时,常因操作不熟练、记录无章法而手足无措,被老师戏称为“刘姥姥进大观园”。如今,该校初中生进入实验室后,能快速上手操作,实验目的明确,记录条理清晰。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科学兴趣持续高涨。
立德树人:科学教育的根本指向
兰州市第十五中学的实践,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2版新课标明确提出“加强中小幼科学教育衔接”,兰州市第十五中学的探索恰与这一要求不谋而合。“我们不是刻意迎合课标,而是多年实践中发现:只有打通学段壁垒,才能让科学教育真正滋养学生成长。”王汝娜说。
从小学实验室里的好奇眼神,到初中课堂上的专注探究,兰州市第十五中学用九年一贯制的独特优势,编织起一张连贯的科学教育网络。他们用实践证明:当专业引领贯穿始终,当实践探究成为常态,科学素养便能如种子般自然生长,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