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轮播新闻> 正文内容
【我们的家园 幸福美好新甘肃】甘肃榆中贡井林场:坚守六十余载 让荒山变绿洲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04日 20:54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分享到:

  央广网兰州8月1日消息(记者邸文炯 实习生魏晋雪 安娜)“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向外扩展,我们计划把榆中的山都变绿。”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贡井林场场长火彦君说。

榆中县贡井林场(央广网发 安娜 摄)

  7月28日,由中共甘肃省委网信办主办的“我们的家园 幸福美好新甘肃”网络主题活动走进甘肃省榆中县贡井林场,探寻这片黄土高原如何从荒山变绿洲。

  贡井林场地处甘肃省榆中县北部山区,创建于1959年,是榆中县唯一以造林绿化为宗旨的国营林场,也是黄河水利委员会甘肃中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以水土保持为主的重点林场,平均海拔2250米,年降水320毫米左右,无霜期127天,干旱是最大的自然灾害。

贡井林场已植树的区域(央广网发 安娜 摄)

  六十多年来,经过五代林场人的努力,贡井林场管辖范围、造林区域已拓展到309国道沿线乡村,管护总面积13.86万亩,其中1990年国有林确权颁证总面积2.79万亩,林木覆盖率26.93%。

  火彦君是第四代林场人。2003年,从部队退伍的火彦君来到贡井林场,开始了他的造林生涯。“那时候没办法浇水,种树只能到雨水多的季节再种。下雨就如同冲锋号,我们要开始抢种。”火彦君说。

  经过探索,针对黄土山的土质、地形,摸索改进整地方式,保护原生植被,火彦君同前任场长李学荣及第三代造林人共同摸索出“微创式”的造林模式,独创了“鱼鳞坑”。据了解,“鱼鳞坑”是长1.2米,宽0.7米,深0.3米的反坡鱼鳞坑,在保持30度坑面倾斜时,一个“鱼鳞坑”大约能装100斤水。当雨季来临,“鱼鳞坑”里蓄的水会通过土层逐渐向下渗,既能栽树,又能保持水土。

  此外,为扩大森林面积,贡井林场推广应用了容器育苗、深栽旱作、覆膜集雨、大土球(30厘米)栽植等抗旱造林技术,成功突破了成活率、保存率低的技术瓶颈。

种植的侧柏树(央广网发 安娜 摄)

  2024年,贡井林场计划种植面积约7000亩,目前已种植三分之一。未来贡井林场计划向北山未造林区域继续扩展,努力实现再造一个兴隆山的绿色梦想。

  “以前山上的树很少,公路边找棵乘凉的树部没有,现在可以看到公路沿线都有树。”贡井林场护林员王治胜说。

  据悉,以贡井林场为中心,天池峡柠条场、北山水保站为两翼的生态长廊,不仅改善了周边20公里范围的局部生态环境,也是榆中县最大的人工生态绿地和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示范典型。

【编辑:杜萍】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