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今日头条> 正文内容
百年敦煌学正青春 海内外专家学者共谋当代发展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2日 18: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中新网甘肃敦煌9月22日电 (记者 丁思)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敦煌学研究获得巨大突破。如今,走过百年的敦煌学研究,它的新使命是什么?这成为正在甘肃敦煌举行的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以下简称“敦煌文博会”)上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

  21日至22日,作为敦煌文博会的重要活动之一,由甘肃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主办的“创新与发展:敦煌学研究的新使命”学术研讨会在此间举行。来自俄罗斯、日本、尼泊尔、印度、美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齐聚敦煌,紧扣学界前沿领域和最新热点,分享、讨论敦煌学各个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共谋当代创新与发展。

9月21日,在甘肃省敦煌市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展馆内,游客参观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 建设成果展。李亚龙 摄

  丝绸之路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不平凡历程,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要冲,吸收域外优秀文明成果,融合世界多样文化精粹,中华文明在此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汇聚交融,形成了集建筑、彩塑、壁画、佛教等文化艺术于一身的敦煌文化。

  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国际显学敦煌学。一百多年来在国内外敦煌学界的共同努力下,敦煌文化的深厚内涵被不断挖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学术成果。通过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促进了各国敦煌学者的密切往来,增进了相互理解,深化了交流互鉴。

  赵声良说,此次敦煌论坛,将全面分享和讨论敦煌学各个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深入挖掘敦煌文化遗产的价值,加强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互学互鉴,共同推动敦煌学研究的发展、敦煌文化艺术在当代的传播弘扬与创新。

9月21日,在甘肃省敦煌市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展馆内,游客体验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 建设成果展中的“寻境敦煌”。丁思 摄

  其间,国内外百余位敦煌学、敦煌文化专家围绕敦煌石窟考古、佛教美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敦煌晚期石窟研究、敦煌文献与图像互证等内容开展学术交流。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葛承雍分享了《敦煌天王画细节:胸甲护镜中的西方艺术》。他说,研究确定,中国天王胸甲护镜中的人脸、鹰隼、狮头等造型,均源自希腊、罗马的西方艺术。这一发现为理解敦煌天王画英勇威猛形象的创作路径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再次证明了文化交流的多样性。

  尼泊尔-中国社会关系学院院长雷格米教授介绍了尼泊尔木斯塘天空洞窟的历史价值及其面临的保护挑战,建议采用敦煌莫高窟的保护模式,包括知识共享、技术创新、社区参与和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策略。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胡焯表示,我们将致力于归集敦煌文物资源。实施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以协商合作、数字资源获取、版权授权、文献出版等方式,逐步获取散藏于国外的4.7万件和国内的2.6万件敦煌文献,以数字化方式重新聚首。建设世界最全面、最完整的“敦煌学研究文献库”“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实现敦煌文献资源的数字归集和全球共享共用。

  胡焯说,还将致力于挖掘敦煌文化内涵,让敦煌文化成为更富魅力、更具辨识度和更有吸引力的中华文明和丝路精神标识;致力于完善敦煌学研究体系,加强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交流合作,不断赋予敦煌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致力于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组织《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经典作品赴海外演出,展现敦煌之美、文化之美;融入中外联合遗产保护行动和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深度参与文化遗产国际治理,持续扩大敦煌文化国际影响力。(完)

【编辑:路晓瑛】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