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6月13日电 (艾庆龙 白兴华)在临夏州临夏县桥寺乡的一个厂房里,手工织机发出“咔嗒咔嗒”的声音,和厂房外现代化机器的轰鸣声混在一起。这种“慢工细作”和“快速生产”的对比,就像现在手工地毯技艺生存现状的真实写照。
手工地毯,作为临夏的传统瑰宝,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远观,其上花团锦簇,尽显雍容华贵之态;近赏,高雅典丽,色彩斑斓,令人赞叹不已。每一块地毯都宛如一件艺术品,将传统美学与精湛工艺完美融合。追溯历史,早在千年前,手工毯工艺便沿着丝绸之路,从遥远的西域传入临夏,自此,临夏便与手工地毯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因此赢得了“地毯的故乡”的美誉。
走进厂房,能看到织机上的梭子来回穿梭,工人们的手一刻不停地编织、砸线,不一会儿,几何图案、花鸟纹样就在地毯上慢慢成形。这种靠双手编织的方式,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是手工地毯制作的灵魂。就像工厂负责人梁俊所说,这份手艺源于家族传承,承载着几代人的心血,而这些传统工序就是他们守护的“根”。
时光回溯到1984年,梁俊的父亲梁文光在临夏市潜心学习手工地毯技艺。学成归来后,他与20多名村民在简陋的土坯房里支起织机,创办了地毯厂。在那个年代,手工地毯堪称“硬通货”,市场异常火爆。手艺人坐在织机前,一天的收入便能抵得上普通工人的日工资,足见其受欢迎程度。
然而,当梁俊与爱人陶孝霞接过接力棒后,却遭遇了机制地毯的强烈冲击,订单量断崖式下降。但在这对夫妇眼中,机械工业的发展虽然带来了挑战,却也孕育着新的机遇。
梁俊说,手工地毯有着机织地毯无法企及的优势。其生产工序繁复,工艺要求极高,从纺纱、染线、缠线,到绘图、织毯、片剪、洗毯、平毯等,多达10余道工序,每一道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也正因如此,手工地毯的生产周期长,售价自然远高于机织毯。
在梁俊的工厂,手工毯主要采用订单式生产模式,一块地毯的售价低则数千元,高可达10余万元。梁俊解释道,如今的手工地毯,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兼具高度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
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手工地毯制作技艺被认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厂里的6名工人也荣获非遗传承人称号。
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陶孝霞无疑是一位杰出的代表。2019年,她被临夏州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这份荣誉是对她多年来深耕行业的最好褒奖。此后,她又相继获评“甘肃省乡村工匠”“创业达人”等称号。
“地毯厂价值远不止于生产地毯。”在陶孝霞看来,地毯厂是传承和发扬手工地毯制作技艺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发展,它承载的社会责任愈发凸显。如今,毯厂吸纳了周边56名村民就业,尤其是为农村妇女提供了家门口的工作机会,让她们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庭。稳定的收入保障了家庭和谐,也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手工地毯技艺的社会价值在新时代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陶孝霞认为,尽管手工地毯的核心工艺不变,但在传承过程中也融入了创新元素。她计划修建新厂房,引入更科学的管理方式和设备,提升生产效率;同时,鼓励匠人们在图案设计、色彩搭配上大胆创新,将现代审美与传统纹样相结合,让手工地毯更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