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新观陇> 正文内容
〖中新观陇〗以剧为媒,点亮文旅之夜——从《凉州辞》首演说起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8日 21:34  
来源:中新网甘肃
分享到:

  中新观陇9月8日电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当新编历史京剧《凉州辞》在兰州落下帷幕,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的成功,更折射出甘肃文旅产业一个亟待填补的空白:夜间文化消费的缺失。

  长期以来,外地游客来甘肃旅游,往往面临“白天看景,晚上睡觉”的窘境。《凉州辞》的首演再次启示,依托各地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一批小型历史剧目,或将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多赢之策。

  《凉州辞》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和甘肃省艺术基金双重扶持的重点剧目,也说明甘肃不缺故事,只缺讲故事的方式;不缺历史,只缺历史活化的载体。当游客夜晚走出酒店,不是为了寻找烧烤摊,而是为了一场讲述这片土地故事的剧目——那时,甘肃旅游才真正实现了从“景点旅游”到“文化体验”的升级。

  夜间文旅消费缺失,是短板更是机遇

  甘肃拥有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大地湾等顶级历史文化资源,白天游客可游览莫高窟、嘉峪关、麦积山等景点,但夜晚往往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消费项目。这既造成游客体验的断层,也意味着消费链条的断裂。事实上,夜间文化消费已成为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台精彩的小型剧目,不仅可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还能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形成“白天观景、夜晚赏剧”的完整消费闭环。

  《凉州辞》登台: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凉州辞》之所以能吸引观众,关键在于其做到了“传统的现代化表达”。该剧在保留京剧传统韵味的基础上,大胆融入西北地域音乐元素,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营造历史氛围,甚至将古典舞蹈与京剧身段相结合,使演出既具有文化厚重感,又具备视觉观赏性。这种“轻量级”创新模式,恰恰适合旅游剧场的小型剧目——投资可控、演出灵活,却又不失艺术水准与文化深度。

  小型剧目:小投入、大效益的文化载体

  与大型实景演出相比,小型历史剧目具有显著优势:

  一是投资门槛低:不需要大规模场地和豪华设施,可利用现有剧院、文化馆甚至景区小型舞台;

  二是内容灵活多样:各地可挖掘本地历史故事、民族传说、非遗项目,打造“一城一剧”“一景一戏”;

  三是演出可持续性强:剧目可定期驻场演出,也可在旅游旺季增加场次,形成常态化文化产品;

  四是受众广泛:既吸引游客,也服务本地居民,有利于文化传承与推广。

  因地制宜,甘肃各地有哪些可开发的题材?笔者认为,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各地都有丰富的创作素材:比如敦煌,可开发《敦煌守护神》讲述常书鸿等守护莫高窟的故事;天水,依托伏羲文化创作《羲皇故里》;张掖,以西夏国寺、黑水国遗址为背景创作《甘州传奇》;临夏,可展现回族花儿与民族风情的《河州之夜》;陇南,结合羌藏文化创作《白马情歌》……这些题材兼具地域特色与艺术感染力,具备剧目开发潜力。

  当然,唯有产业化运作,才能让文化剧目“叫好”又“叫座”。要让小型剧目真正成为文旅消费亮点,还需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比如,“政府引导+市场运营”,政府要给予初期创作扶持,后期通过企业化运营实现自负盈亏;与旅游线路捆绑,将剧目纳入旅游套餐,与景区门票、酒店住宿联动销售;开发衍生消费,围绕剧目设计文创产品、主题餐饮、沉浸式体验等增值服务;灵活演出场地,不仅在剧院演出,也可进入景区、古镇、民宿集群,甚至开发移动剧场。(完)

  中新社相关作品阅读【甘肃新编历史京剧《凉州辞》首演】,网址: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zw/393894.shtml

【编辑:杜萍】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